林下经济,北京林业产业化的新突破

6月14日,在通州区永乐店镇的文化广场上,农民王洪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向前来送科技下乡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有关专家咨询食用菌的生产知识。 王洪金是永乐店镇陈辛庄的木耳生产大户。他告诉记者,种木耳比种粮食收入高。过去他家种粮食,每亩年收入仅三四百元,现在种植木耳每亩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他是永乐店镇发展林下经济的受益户之一。 在永乐店镇,人们利用过去栽植的生态林发展林业产业,把森林抚育和采伐的剩余物制作菌棒的培养基质,废弃的菌棒和畜禽粪便经消毒处理后可以作为林木、饲料桑、牧草和药材的有机肥。桑葚每年采摘,桑叶被加工成饲料喂养禽类,鸡粪给林追肥,施用有机肥后的饲料桑蛋白质显著增加,以此喂养家禽,其蛋肉的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一系列生态链在这里紧密地联结着,这就是林下经济。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主任李金海说,所谓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路子。 林下经济显然是一种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林业产业,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林业产业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下经济,使首都林业产业化的内涵大大延伸 “这片树林里种植的桑树,作为高档饲料出口到美国,一吨能卖到370美元。”永乐店镇副镇长宗飞向我们介绍说,这位学财会的镇长对永乐店镇成为林下经济的发端镇可谓功不可没。一位姓张的农民说:“当时试点的时候,骂街的人多了,后来卖的价钱高,大家都服了,宗镇长有见识。” 宗镇长的见识,表现在他在永乐店镇努力推广林下种植,助推了北京市林业产业化由传统意义上的木材加工和经济林果业,向现代城市林业产业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产业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北京林业是典型的现代城市林业,其林业产业是服务北京依托城市的产业,因此,其定位在精品高档、出口创汇和生态环保。利用防风固沙林和速生丰产林等片林的优势资源,发展林菌、林草、林药、林桑间作和林下养殖,从单纯的利用林产资源,转向利用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结合的林业产业,这使首都城市林业产业化的内涵大大延伸。 林下经济,防沙降尘的一种有效方式 生活在北京的人最近几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城市绿地多了,环境美了,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这得益于北京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相继组织实施的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0.5%。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呈平稳下降趋势,5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北京在防沙治沙方面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将防沙治沙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李金海告诉记者,北京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是防沙降尘。林下经济利用生态林的林间空地发展养殖种植业,既可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生态功能,又可以降低林间起尘,还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林下经济,前景无限广阔 目前,北京有150万亩的城市隔离片林、治沙片林和速生丰产林,但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大片林地被闲置。仅以通州区为例,全区共有10万亩速生丰产林,目前只有永乐店镇发展林下经济,面积也不足1万亩。“林地资源被闲置,这太可惜了。”李金海说,“老百姓要环境,也要效益。林地资源闲置也是巨大的浪费。” “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应是今后要关注的一个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教授如是说,“在平原地带,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金海说:“在永乐店镇,林菌间作每亩纯收入平均在1万元左右,如果北京150万亩的林下资源都被利用的话,显然那将为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问题,李金海认为,对林下经济,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解决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菌棒的灭菌技术、散养鸡的禽病防治技术、林下适宜的动植物种的选择技术和农民的技术培训等等,都可能成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制约因素,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指导。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防沙治沙的官员说:“北京发展林下经济的潜力无限广阔,从永乐店镇的试点情况看,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发展林下经济很有信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