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工培植资源亟待盘活

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从中提取的紫杉醇是新型天然有机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显著的抑制肿瘤作用。目前,每年我国等待治疗的肿瘤患者约有180万人,有效患者约需紫杉醇400公斤。旺盛的市场需求和高额利润给红豆杉同时带来了光环和劫难。 2004年3月29日,国家林业局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提出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以养促保。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推动了红豆杉人工培植规模的扩大,缓解了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产业获得空前发展。 在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国际信誉不佳的现象,被夸大了的利润空间和封闭的信息使企业很难作出准确的市场判断。目前,我国有多少红豆杉,红豆杉的生产、加工和出口环节是如何运行的,红豆杉产业的江湖混战何时休止?在中国植物保护协会红豆杉保育委员会成立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及部分企业代表,试图勾画出红豆杉产业的初始模样。 与红豆杉的市场需求相对应,目前我国紫杉醇的国内消耗和出口总量却不超过100公斤。然而,据最近一次国内红豆杉资源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人工栽培红豆杉近15万亩。以30亩红豆杉可采集30吨鲜枝叶提取出1公斤紫杉醇计算,我国现有人工培植红豆杉资源的紫杉醇生产能力超过4000公斤。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盘活国内的人工培植红豆杉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野生动植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国已将红豆杉属的所有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严格禁止野生红豆杉资源的直接商业性利用,随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也将其列入附录二,限制其国际贸易。国内红豆杉经营加工企业多转向国外寻找原料来源。 2004年,国家林业局在海南三亚召开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了“反弹琵琶促保护”的理念,实施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保护野生资源、打击非法采集和鼓励人工培植使我国红豆杉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信息交流,国内红豆杉培植企业和经营加工企业均“不知有汉”。经营加工企业仍然从国外进口原料,对国内培植基地的种源、规模甚至联系方式都不知道;而培植企业则不了解经营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 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11月26日,我国红豆杉产品出口贸易共28次,贸易额约3.3亿元。在所有出口贸易中绝大多数为再出口,即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共27次,出口产品的原料基本靠进口解决,国内人工培植的红豆杉用于提取紫杉醇及相关产品后出口,仅有1次、3公斤。 11月29日,中国植物保护协会红豆杉保育委员会宣告成立。作为保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孙启武博士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是保育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使种植、经营加工企业能及时交流信息。 另一方面,由于建立红豆杉人工培植基地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一些国内企业仍然选择从缅甸和朝鲜等国进口廉价的野生红豆杉资源,对国内红豆杉人工培植造成冲击。“利用国外资源终非长久之计,”这位负责人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对外国野生资源进口审查上将更加严格,尽量减少使用野外资源,也为国外野生资源保护尽责。” 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方起程认为,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的弊端也是盘活国内人工培植红豆杉的瓶颈之一。他说,一支成本价不过五六十元的紫杉醇注射剂到达患者手中就要300多元。而且,医生由于个人利益的关系,更愿意推荐进口的紫杉醇注射剂。一支从美国进口的紫杉醇含量30毫克的注射剂返销中国后售价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 去年,我国国内紫杉醇消耗量约40公斤,相当于2万病人的用药量,但实际上,我国每年需要用药的患者在80万人左右。方起程呼吁,药监、工商等多部门要通力合作,降低紫杉醇注射剂价格或将其纳入公费医疗和医保范围,“让老百姓用得起药、用得上药。” 此外,专家提醒红豆杉企业,由于红豆杉个体差异大,有些植株紫杉醇含量高些,有些则低些;在紫杉醇的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获得许多副产物,也具有利用价值。企业一定要注重优选植株,积极改进技术,提高加工能力,使红豆杉得到充分利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