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紫云林下经济蹚出致富路

  盛夏的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处处生机盎然。绿色葱茏的森林下,遍布蜂箱、鸡舍、食用菌基地、中药材基地……昔日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一个个经济产业正在兴起。

  7月17日,记者走进国有浪风关林场,只见漫山参天的松林中,1000亩紫松茸已经采摘销售完毕;100亩蓝莓树进入盛果期,蓝色果子挂满枝头,香飘四溢;300个蜂箱依次摆放,中蜂飞进飞出,“嗡嗡”直响;4万羽蛋鸡游走林间,自由觅食;一个个“短、平、快”产业从山脚向山顶延伸,形成美丽的风景线。

  以前,这里靠卖木材为主,盈利模式单一,收入少。2019年7月,紫云自治县发挥浪风关林场2.3万亩森林资源优势,引进深圳优纤贝集团,采取“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优纤贝集团负责技术、管理、市场销售,浪风关林场提供资源组织实施,村级合作社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到户、资金入股分红、投工投劳、参与管理等方式实现利益联结。

  “紫松茸从去年9月开始种植,今年2月中旬上市,由于生长在饱含负氧离子的松林间,品质优良,很快就销售一空。我们以林场为龙头带动,联结村级合作社,利益联结贫困户,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务工,探索出一条‘场村联动、示范带动’的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新路。”浪风关林场负责人王从军说。

  林场里,易地扶贫搬迁户陶志兰和五六名邻居一边摆着“龙门阵”,一边锄草,不时发出爽朗笑声。她在这里务工一天可收入100元,一个月最少务工25天,每月可收入2500元。

  “上班近,只有两公里,既能照顾家,收入也不错,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陶志兰说。

  和陶志兰一样,每天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东、城南社区前来林场务工的工人达100余人。目前,浪风关林场已带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4410户17640人增收脱贫,其中有610人长期在林场务工,人均年增收逾20000元。

  在松山街道新民村,一个个蛋鸡养殖大棚掩映在林间,工人忙着调配饲料、喂食,捡拾鸡蛋运回库房后,进行分拣、包装、线上销售。

  “咯咯咯!”村民王周兰麻利地配好饲料,提到鸡舍前,吆喝一声,鸡群围拢过来,争先抢食。王周兰今年57岁,曾是贫困户,自从到基地务工后,就彻底脱贫了。她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配饲料、喂食、捡鸡蛋,比种庄稼轻松,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呢!”

  新民村总人口661户21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435人。2019年初,村“两委”选定林下生态蛋鸡养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立村级合作社,引进紫云军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千亩退耕还林连片林区,打造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场。

  “我们购进的鸡大部分是3斤以上,进场不久就可以生蛋,喂养260天至280天就可出栏,期间,每只鸡可下蛋80枚左右,既卖鸡蛋也卖肉鸡。”公司负责人陈洪说,目前,基地已陆续与安顺市金鸡农庄有限公司、贵阳白志祥骨科医院、贵州饭店、贵州商贸学校、贵州锭鑫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供应合同,产品供不应求。

  新民村村主任班继船说,村级合作社按照“721”模式分红,即70%分红给贫困户,20%针对比较贫困的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10%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收入。

  林下经济,正成为紫云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劲支撑。作为安顺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紫云山多地少,林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12%,发展林下经济有显著优势。2019年以来,该县对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合理利用林上、林中、林下空间,确立发展林下菌、林下鸡、林下蜂“短平快”主导产业,同步推进中药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瞄准县内县外、线上线下,构建内外销联动、上下线畅通的全方位销售网络,与南方电网、贵阳各大医院、花溪大学城高校食堂、贵州蔬菜集团等单位、企业签订直供和购销协议;采取“互联网+林产品”销售模式,开设淘宝紫云扶贫馆、京东紫云扶贫馆和中国扶贫网紫云扶贫馆,全县235家企业和个体户进驻,林下鸡、林下菌、林下蜂、林药、林果等供不应求。

  目前,紫云全县已完成林下养蜂2.5万群,林下菌种植3000亩,林下养鸡100万羽,建成林下鸡、林下蜂、林下菌示范基地各1个。林下产业产值达6.5亿元,覆盖联结贫困户12000户5万余人,户均增收5000余元;贫困人口从2018年底的41495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940人,贫困发生率从11.49%下降到3.58%,走上了一条“村村有林下产业、户户有林下增收”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