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根基

  保护修复天然林是固本培元、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的重要举措,建设健康稳定的天然林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宁夏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基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天保工程”二十年 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启动实施天保工程。2000年3月,国务院批准《宁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宁夏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工程覆盖全区19个市、县(区)和六盘山、贺兰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全区22个市、县(区)和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工程实施范围,宁夏全境纳入国家天保工程区。

  20年,工程建设投资25.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3亿元,自治区财政2.89亿元,我区天保工程区1530.8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益林造林75.96万亩,封山育林458.1万亩,森林抚育109万亩,飞播造林100万亩的建设任务。

  20年间,天保工程实施免除国有林场金融机构债务9577万元,安排全区96个国有林场6879名职工社会保险补助资金8.1亿元,全部纳入“五项”社会保险补助范围,88名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享受政策性社会性补助,解除国有林业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管护队伍。

  20年来,工程实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天然林管护体系,森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物种生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加强。生态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工程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工程实施管护森林资源、公益林建设,加快国土绿化,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7.79%提高到2020年15.8%,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封育区内林草盖度达到5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贺兰山保护区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岩羊种群是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六盘山保护区动植物种群巨增,有脊椎动物256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被称为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荒漠化治理实现有效逆转。工程实施涵养水源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土地荒漠化整体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91万亩,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助推生态扶贫,带动精准脱贫。实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惠民。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管护聘用护林员46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800人),年人均增加收入1.2万-1.9万元。每年安排9个贫困县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公益林补偿资金1.6亿元,助推生态扶贫,带动精准脱贫。

  高位推动抓落实 创新理念强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工程建设。2020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宁夏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自治区政府每年与各工程实施市、县(区)政府签订天保工程管护责任书,落实县、乡、村、站四级管护制度。完善制度,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定15项,细化落实工程建设、政策兑现、复查验收等工作,落实工程建设任务和管护责任。创新理念,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管护。原州区、贺兰山和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森林管护智能巡护体系,形成日常管理立体化管护。电子监控、巡护信息、人员管理、灾害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了森林外业巡检、人员管理、实时监控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管护,形成“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全方位管护模式。强化管理考核,提升工程质量。落实天保工程“四到县”工作要求。严格项目稽查,规范资金使用。加强工程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实行工程资金稽查全覆盖。创新资金稽查方式,引入第三方稽查机制和实行稽查问题整改“回头看”等制度,实行整改问题责任清单,抓实整改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科学谋划“十四五” 开启天保新征程

  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自治区《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封育保护区、南部水源涵养区“一带三区”生态保护建设。以“一河三山”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系统谋划“一河三山”和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按照要求,以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推动贺兰山生态区域向南延伸、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罗山生态区域向四周延伸。建立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天然林修复技术标准,科学实施退化天然林修复,建立保护修复成效监测评价制度。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抓好政策落实与规划编制的衔接。科学编制规划,重点保护好“三山”自然保护地为主要区域的天然林。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机构,建立专业化巡护队伍,保障人员和机构经费,加大管理和管护技能培训,提升管护能力。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天然林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县(区)为主体,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天然林数据库,实行卫星遥感监控、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天然林常态化督查。

  全区林草部门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科学高效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努力构筑黄河上游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