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青海省荒漠化、沙化土地5年间分别减少132万亩、159.45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下降”,连续两个监测期呈“双缩减”态势。
这一逆转,是青海坚持生态强省、多年持续艰苦奋战换来的。作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青海摸索出高寒区域防沙治沙法则,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3年,“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善战荒漠化的青海深入贯彻落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谋篇布局,全面推进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正奋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战略布局 火力全开
防沙治沙是青海建设生态大省的重点任务之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无疑是一场硬战。面对现实,青海不打无准备之战。如何实现精准出击,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项任务,青海谋划在先,细致布局。
2023年,青海多次开展实地调研,高质量编制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夯实基础保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2021—2030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一意见两方案”的出台,有力保障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的稳步推进。
为了确保各项任务能够落到实处,青海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多制协同、五长联动的新局面。
2023年,青海成立“三北”工作专班,负责“三北”工程建设统筹协调工作。并建立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了政策措施、建议和方案,形成了高效推动工作合力。青海省林草局与“三北”工程区6个州政府签订了《“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构建了防沙治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管理责任制,将“三北”工程建设情况纳入林(草)长制督查考核内容,既明确了任务,又压实了责任。
在此基础上,青海还创新性建立了“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双包五联”“五查五促”的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加强林地、草地、湿地征占用审批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占林占草占湿等情况的发生,让沙区植被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聚焦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青海统筹谋划,采取“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明确了“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即以“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2个核心攻坚区,“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区”1个协同推进区,“共和盆地贵南县黄沙头、共和县沙珠玉和环湖东路,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109国道沿线、大柴旦行委315国道沿线”等12个重点区域周边沙漠边缘关键带,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着力解决好沙患、水患、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沙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等七大瓶颈问题,力争3年时间针对重点区域突破沙患问题。
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召开了全省加强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会,2024年5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举行了2024年“三北”工程项目启动会。
怎么干、如何干有了标准答案,青海各地奋起直追、火力全开。再战沙场,青海不仅有勇气,更多了份底气。
精准出击 捷报频传
依据战略部署,青海各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马不停蹄,精准出击,防沙治沙工作全面铺开,沙场处处呈现繁忙景象。在全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青海上下同心,努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坚持综合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
青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封禁保护并举,积极推进沙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巩固格尔木等5个县级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海南州防沙治沙示范州创建工作。
仅2023年,青海以黄河流域、湟水河沿岸等区域为重点,督导各地完成国土绿化任务454.72万亩。统筹推进“双重”专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46.18万亩。实施青藏高原(青海)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完成退化草地修复治理762.29万亩,围栏建设200万米,草原有害生物防控2007万亩,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07%。
同时,青海全面加强1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能力体系建设和成效监测评估及日常巡护监管,落实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沙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绿色发展。建立清洁能源项目林草要素保障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组建能源、生态等领域专家咨询组,严格开展清洁能源项目占用沙漠、戈壁、荒漠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审核。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形成防沙产业发展新模式。
坚持生态产业兴林富民,青海大力发展沙区生态旅游、特许经营、光伏治沙、特色种植等生态富民产业,完善“林+果+药”“林+草+牧”经营模式,高质量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中藏药材等支柱产业。
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沙产业发展思路,制定印发《青海省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积极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体系。目前,全省沙区枸杞种植面积近50万亩,认定有机枸杞基地面积10万亩、绿色有机企业95家、绿色有机产品351个,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10万群众致富增收。
目前,青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防沙治沙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抓细抓实落地上图,确保管理再上新台阶。
青海积极实行带图斑上报计划、带位置下达任务,督促各地在造林作业设计审查时全面实行落地上图管理。配合要求部署,完成了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成果、2022年造林任务完成上图工作及问题图斑修改、2023年造林计划任务图斑等上报工作。
通过造林绿化落地上图管理系统,青海及时报送全省国土绿化进展情况,认真落实春夏季黄金时段造林、种草周报制,全面加强国土绿化进度调度,完成“三北”工程退化林草摸底调查和退化林本底评估工作,并将公路两侧和城乡周边的严重退化林分纳入本底数据库。据统计,全省退化林落地上图面积64.39万亩,其中“三北”工程区有60.71万亩。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在2023年国家综合考核中摘得了“十三五”防沙治沙工作全国第二的喜人成绩,6个单位、5名个人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标兵及先进个人。
打造样板 创新发展
走进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整齐排列的光伏组件板下绿草茵茵。无法想象,这里曾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园区工作人员表示,光伏组件板遮阳挡风,有效降低了地表水的蒸发、减少了风蚀,并且还能引水滴灌,大大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而今,海南州成为光伏治沙的样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荒漠化治理新经验。
近年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在共和县塔拉滩34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园区,实现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治理41.75万亩。园区内植被盖度达到50%,较园区外提高12%,部分区域植被盖度已高达80%。植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3种。园区内鲜草产量每亩173.8公斤,比园区外高4倍。实现了清洁能源与防沙治沙、产业扶贫、农牧生产、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共和县始终步履不停。通过多年实践,成功构建了沙珠玉盆地“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区”三位一体综合防风固沙体系,打造了沙珠玉高原荒漠绿洲,研发了插杆水钻造林专利技术。通过大力推广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及插杆水钻造林技术,不仅提高了常规插杆造林当年成活率,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青海省以具体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在全省掀起了防沙治沙的阵阵热潮。2024年4月12日,青海省委书记、总林(草)长陈刚,省长、总林(草)长吴晓军共同签发2024年第2号林(草)长令——《关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林(草)长坚持“走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攻坚任务。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新程。青海以开展防沙治沙为抓手,推动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青海智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