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激活生态潜能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钱库”

  四川作为森林资源大省,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2.3%。郁郁葱葱的森林潜藏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和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持续不断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绿色GDP”。

  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钱库”,赋能青山变金山、绿树变绿产、山货变山珍、风景变“钱景”。

  智绘蓝图 次第青山铸金山

  阳光穿透茂密的竹叶,如碎金般洒下斑驳光影,微风拂过,一抹青绿随风摇曳。走进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嫩绿的竹笋破土而出、拔节生长,与遍地的菌子交相辉映,一幅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映入眼帘,焕发勃勃生机。

  泸州依托自身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竹资源优势,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叙永邬高、纳溪大旺、合江凤鸣等林下种植园区,以球盖菇、竹荪、羊肚菌等优势品种为主,把林下经济培育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四川省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不仅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平原。为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四川省发挥森林的特色和优势,综合自然地理、发展基础、产业潜力和相关规划等因素,推动形成“天府森林钱库”四区格局,引导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特色发展。

  平原丘陵区包括成都等16市91个县(市、区),致力于构筑高质量、智能化、全链条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林板家具、木本油料等精深加工。依托成渝经济圈,深耕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打造森林康养典范。

  盆周山地区包括绵阳等11市37个县(市、区),主要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建设木本粮油、木竹产业基地,提升原料基地质量,推进林产品加工转化。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特色森林旅游康养业。

  川西峡谷区和攀西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造消夏、越冬康养基地,塑造特色森林康养品牌。

  多策并施 厚植青绿出实效

  在雅安市天全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区域,村集体公司整合农户零星分散的林地经营权,采用“七三分成”模式,促进当地群众参与造林和管护,使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至3万元。项目还培育了速生大径级材及珍稀树种,第八年即可抚育出材,预计运营期木材收入达3.24亿元。

  四川在打造“天府森林钱库”的过程中,以储备林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速丰林、大径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竹林等原材料基地建设,木材储备情况明显改善,经济效益不断释放。

  各地还坚持把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提高碳汇水平、维护生态安全、做强林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全面防范风险相结合,推进生态价值转换,让森林资源变为老百姓的“摇钱树”。

  森林“钱库”建设涉及面广,兼具横向的多面性与纵向的链条性,其核心要义在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使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此,四川省大力实施木竹资源培育工程、林板家具振兴工程、竹浆纸扩能增效工程、森林生态旅游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扩大森林产品产出、推动森林产品交易、提升价值实现能力”三大重点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省林草局从组织、政策、金融、科技支撑等方面,为“天府森林钱库”建设提供多维度的有力保障,持续释放改革之力、科技之力、项目之力。全省各地正加速推进各类工程项目建设,谋在前、勇争先、勤作为、善创新,森林“钱库”建设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挖潜赋能 点绿生金惠民生

  2008年之前,邬高兰嫁到泸州叙永县水尾镇时,当地的竹产业效益不佳。经过调研,她选择了在竹林下种植食用菌,现已培育出38个食用菌品种,并在全县10多个乡镇广泛种植。通过采用土地入股、劳务收益和年底分红等方式,实现“产业四季有循环、立体经济促致富”的目标。

  “叙永县的竹林覆盖面积达300万亩,以邬高兰为代表的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开拓林下种植新模式,让村民们看到了新商机。”叙永县林业和竹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钱库”最传统、最生动、最直接、价值最大的交换形式,森林物质产品是四川“钱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今,全省各地正依托其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扩大高质量林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精准同构,多种形式挖掘森林物质产品在经济效益转化方面的潜力,让森林物质产品“卖钱”。

  金堂县加快推进油橄榄三产融合发展,种植面积超过7.73万亩,2023年产量超1.1万吨。绵阳市平武县依托“中国厚朴之乡”的资源优势,加大厚朴花、叶和饮片等开发利用,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泸州市泸县着力打造油茶加工、销售与茶旅融合的综合性示范产业集群,预计能带动3000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9000万元。凉山州宁南县以核桃产业为主导,辅以林缘茶叶、林下种植养殖和林旅融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在各类森林生态产品丰饶涌现的同时,一批批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基地、一个个森林康养综合体异军突起,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让森林生态文化资源“变钱”。

  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依托“森林+”旅游新业态,打造精品线路和新兴品牌地,不断开发更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2023年,瓦屋山自然学校成立,开辟了多条特色自然教育路径与历史文化体验路线,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积极转化。

  推动森林保护修复,也体现出森林“钱库”的价值。四川丰富的生态补偿政策为林农提供稳定收入来源,每年下达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高达17.7亿元、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资金3.4亿元。

  随着“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推进,林农在深度参与国家储备林、林业产业等项目时,其获得的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以及林地流转获得的财产性收入都将持续增加。

  推动森林生态价值更能“藏钱”,也是森林“钱库”建设的重要一环。生态调节服务功能虽不能直接变现,但经济贡献和潜在价值巨大。随着森林面积扩增、蓄积量提升、结构与质量优化,到2030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或可达2.4万亿元。

  放眼四川各地,“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发生。四川省聚焦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目标,致力于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力争到2030年,全省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2.4万亿元,建成万亿元级“天府森林钱库”,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四川篇章。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