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林地面积有多少?1.87亿亩!
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变化有多大?从1962年的18.8%增加到了45.93%,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除了数字的变化,让陕西白水方山林场的老护林员郭建党感受更真切的是:巡护从靠双腿到用双眼,护林从群众怨声不断到齐心合力,林场由伐木场所变身森林公园……“变化太大了,舍不得退休,还想接着干!”望着远方郁郁葱葱、层峦叠嶂的山林,郭建党深情地说。
近日,记者跟随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绿水青山踏歌行 三秦大地生态兴”活动,走进秦岭南北的国有林场,亲身感受护林工作的深刻变化。
变思路,“颜值”即“价值”
李西峰是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林场的一位老护林员,2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伐木工人。“之前经济来源只有木头,后来不让砍了,生活怎么办?”说起2000年全面启动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李西峰直言,“天保工程”实施初期,林场周边的群众怨声不断。后面在一项又一项政策、一批又一批资金的持续倾斜支持下,他们惊喜地发现:山更绿了,林更密了,山林中各种野生动植物逐渐多了起来,随之发展起来的森林旅游、绿色食品、林下种养等模式,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现在,步入厚畛子林场,层林微染秋韵,众多景点串成林场经济增长“珠链”。黑龙潭、一线天、黑河峡谷等100多个景点,集吃、住、行、游、 购、娱为一体,已成为西安及周边群众的打卡胜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周至县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450万人次/年,各大景区收入超800万元/年,综合收入超10亿元/年。
特别是随着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的精准落地,陕西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也在加快转型、提质发展。2023年,陕西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710亿元,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8个。
2024年5月,陕西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计划到2027年,全省林下经济综合利用林地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变手段,“双眼”替“双腿”
立秋刚过,陕西白水方山林场略染秋韵,峡谷中腾升氤氲。为了守护好这片林子,在方山林场工作40多年的郭建党等一批老护林员可没少吃苦。“那时候全靠人拿腿抡呢,一天至少走个十几里。”
现在与郭建党那时相比,林场“90后”职工赵子龙的巡查工作可就省力多了!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在数字监测平台上只需点击和转动鼠标,方山林场的“健康状况”就能被一扫眼底。“你看,热成像能监测到哪里的温度高,提醒我们需要注意防火。包括叶片上的虫害,都能看见!”赵子龙介绍说,他使用的这套数字化“预警系统”,是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巡查无人机和护林员三位一体的系统,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森林资源实施智能监测预警,通过实时观测,对林区情况实现快速高效指挥调度。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推出林业智慧化举措,让林场管护由单一依靠人防逐渐向人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筑牢森林“防火墙”。
如今,在“人防+技防”手段之下,林场里经常涌现这样的画面:金丝猴在红外摄像机前摆弄身姿,“鹰眼”镜头注视着林涛起伏的山峦;监控平台里,工作人员用“千里传音”劝阻乱扔垃圾的游客。
变意识,“一个人”到“一群人”
连子是西安市鄠邑区煤场村一家民宿的老板娘,同时她还有个新身份——“民间林长”。
平日没事儿时,连子就带着民宿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山上巡查、捡垃圾,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上报。在她家民宿前,一直摆放着《森林防火野外火源管理“十不准、六不烧”》等10余种秦岭生态保护宣传册,逢人来了,她都要“宣讲”一番。
“目前已聘任341名农家乐(民宿)负责人为公益性‘民间林长’。”鄠邑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望生表示,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联动模式,打通森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53岁的袁礼志在商洛市柞水县营盘林场做了31年护林员,他告诉记者,最大的变化是——曾经抱怨护林工作的乱砍滥伐者,如今都变成了森林保护的“贴心人”。还有不少群众自觉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自2023年开始,秦岭层林间就一直活跃着一队队红色、蓝色、绿色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峪道、深沟,义务清理游客丢弃在秦岭的垃圾,教育引导游客文明登山。
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村民,一起化身为大山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结成了“护林联盟”,守卫着三秦青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