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是万里风沙的沧桑,如今已是绿色长城的风华。这是毛乌素沙地边缘陕西榆林的“荣誉徽章”。
曾经“一碗水半碗沙”的黄土沟壑,迎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这是“三北”工程区陕西延安的“卓越功绩”。
历史总在反复地验证,却不会简单地重复。从1978年到2024年,46年孜孜矻矻,岁月沉香,从工程建设一期到六期,从12.9%到28.89%的森林覆盖率,从其叶牂牂到亭亭如盖,陕西“三北”工程,久久为功,在190多万公顷的沙化土地筑起了我国西北地区巍然屹立的绿色生态屏障,赢得了山河巨变。
“陕西由黄变绿”“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这是陕西“三北”工程生态巨变的不朽丰碑。
陕西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省份,毛乌素沙地约28.4%分布在陕西西北部。陕西“三北”工程区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宝鸡、渭南、西安、杨凌、韩城9市68县,总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59.56%、占全国工程区总面积2.8%。
46年来,陕西坚持高位推动,做到“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三北”防护林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协作共建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命令》,相继制定实施《陕西省关于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防沙治沙规划》等政策措施,创建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构建起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研究省级院士工作站,探索推广“沙障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石坑客土造林”“容器苗造林”等适用技术,着力推动防沙治沙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为高质量推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6年来,陕西“三北”工程建设一到六期累计完成造林种草6000余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8%。沙化土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3600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流动沙地由860万亩减少到5.13万亩,累计建成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陕蒙边界防风固沙带、陕北长城沿线防风锁沙带、白于山区绿色生态带、渭北台塬绿色防护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等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也涌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中国“十大女杰”牛玉琴、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林、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杜芳秀、全国绿化女状元王志兰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他们是踏沙前行的孤勇者,也是守护家园的领跑者,他们见证了陕西“三北”工程从萌芽到壮大,从梦想到现实的壮丽历程,生动彰显了“三北精神”在陕西的生动实践与责任担当。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扎实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流动沙地由42.44万亩减少到5.13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多万亩、减少幅度达82%,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前30年同期减少19.3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亿多吨减少到2.6亿多吨,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陕西“三北”工程区已建立了120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811.32万亩。在子午岭林区,生活着约110只华北豹,这是目前我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此外,红碱淖作为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已荣获陕西首个“国字号”重要湿地的称号。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朱鹮成功实现了野化放飞,野外成功繁育的铜川籍朱鹮已达202只。同时,南泥湾、横山等地建立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功繁育出11只榆林籍朱鹮宝宝。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如今,陕西正根据全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总体布局,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努力创造新的绿色奇迹。
繁星闪烁、清水绿岸的大美图景已徐徐铺展开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