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造林草信息化建设新样板

  完成人工造林26.09万亩、封山育林 109.2万亩、退化林修复10.41万亩……近期安徽省林草事业交上了一份绿色的答卷,通过聚焦“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的绿美江淮建设,让美丽安徽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也让绿水青山下的科技应用走向台前。

  “绿色家底”更厚实,智慧家底也不断夯实。安徽省林业局依托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打造“1+N林业时空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1+N”平台),整合林业资源数据,推动林业与时空数据底座深度融合,围绕林长制、林地管理、国土绿化管理等核心业务场景,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林业数据资源深度治理体系,加快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N”平台使安徽省林业信息化进入标准化治理、一体化集成、统一化管理、智慧化应用的新阶段,加快了全省林业应用系统全面融合共享,推动林业部门决策科学化、基层林区治理精准化、林业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大进展,也为全国林草信息化建设树立“安徽样板”。

  公顷计量厘米治理,林业数据有了新身份

  在广袤的林草空间上,小事件感知、小隐患排查等细节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面对人员定位难、任务精细管理难,“1+N”平台通过一体化平台运用林业时空数据底座强大空间数据承载和分析能力,实现空间数据存储、运算、发布等功能,为林长制管理、林地数字化等创新场景提供底图支撑,为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提供“一套图、一套数”服务,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激活、整合和增值,以数据为抓手,以网格码为治理单位,在公顷为计量的林草用地上,实现了厘米级的主动感知。

  第一是建规范,筑底座。“1+N”平台采用一体化平台提供的北斗网格码等技术,建立全国首个林业北斗网格编码标准规范,构建林业时空底座,利用多尺度区域位置标识体系,可将林业治理区域剖分为最高精度达1.5厘米的立体空间网格群,从而建立完善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为林业治理提供可靠、及时、精准的数据服务。

  第二是数据赋能,码上治理。结合一体化平台数据治理能力,执行数据集成、数据标准、数据开发、数据质检及数据服务等流程,采用北斗网格编码技术对空间数据赋予新的“身份ID”,利用一体化平台“数管”能力,实现林业数据资源汇聚、治理、入湖,实现空间数据的精确管理和快速检索。

  “通过汇集全省林业资源,实现了森林资源、营造林、林长制管理等10大类数据的入湖治理,既能对内强化数据管理,也能对外精准服务”,安徽省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快捷开发资源活用,变应用林立为治用一体

  林草的治理离不开数据通达,也离不开资源活用。顶层统一的规划、明确的资源需求以及基层建设中各系统之间的兼容与协同,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规划更长远、资源更活泛、需求更明确?

  千寻万寻,不如快捷方式双击搜寻。“1+N平台”在桌面系统上,统一申请一体化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网络等资源能力,实现场景的快速部署和更新。同时复用一体化平台的政务人员统一认证、行政区划、组织机构等组件,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林长体系,建立林情展示、巡林巡护、林长制考核等功能,加速了开发进程。

  “以林业时空数据底座为基础,不但深化了林长制综合管理应用,也实现了国土绿化工作的全流程管理,一体化平台提供的表单配置、服务负载动态配置及人工智能组件的应用,为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精准度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省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从1+N到N为1,三端统一服务便民

  “上面千缕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的政务建设事项,最终落脚点也要在为群众服务的实用上。“1+N”平台既是创新技术底座,也是具备实战能力和高水平服务能力的办事窗口。

  在一体化平台的赋能下,林长制、林地管理、国土绿化应用按照前店后厂模式完成设计、代码编写、测试,通过皖事通、皖政通统一入口发布,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

  此外通过一体化云管平台、全栈监控子平台实现对基础设施、数据库、中间件、网页等方面的全方位监控,实现统一日志,保障系统运行稳定。

  通过一体化平台基础能力的建设,时空底座、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网络安全、资源监控等资源应用程度广泛,数据治理得到加强、系统开发更高效、部署更便捷、用户使用更简易,全方位提升了办事效率。

  未来,安徽省林业局将持续基于一体化平台,优化和提升“1+N”平台能力,为绿美江淮行动注入更多数字动能,并加快数据治理和场景创新,为数字安徽建设添砖加瓦,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