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次大规模放生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
2万蛙6千鸟重归自然怀抱

  在《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广东省林业局和南海市政府于昨日(15日)上午联合举行了广东首次大规模野生动物放归活动。在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邓惠珍的带领下,省林业局、南海市的领导干部和小学生把人工繁殖的虎纹蛙2万只和斑鸠、文鸟、暗绿绣眼、红嘴相思等鸟类6千只放归到了南海市南国桃园自然保护小区。记者在放生现场看到,这2万只虎纹蛙几乎和野生的虎纹蛙一样,蹦跳起来跃入林中。

人工繁殖保种群

  专家指出,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野生动物资源被破坏,许多野生动物严重濒临灭绝。像虎纹蛙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防止这些濒危物种的灭绝,许多国家的各级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并组织实施拯救工程,如野生动物救治与放归、人工繁殖等,来恢复一些濒危物种。
  广东的野生动物救治与放归工作始于80年代。一直以来,放归的动物主要以在执法行动中没收的野生动物为主。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省林业局在慎重选择放归动物种类的前提下,开展了放归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扩大野生种群的行动。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被列为首批人工养殖的对象。2000年,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南海市林业局、广东南海盐布环球水产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在南海市里水镇建成了广东省虎纹蛙繁育养殖基地。200亩的土地上共建养蛙池400个,去年6月份对野生虎纹蛙进行驯养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目前,人工繁殖的虎纹蛙达100万只。
  对这种行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江海声研究员对记者说,将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放归野外,是为了恢复和重建野生动物种群,达到建立、重建或增加该物种种群的数量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广东省林业局陈俊勤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工繁殖虎纹蛙的成功,使虎纹蛙种群得以不断扩大,将有利于全国虎纹蛙的保护、扩大种源、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而且使虎纹蛙放归野外成为可能,并在恢复虎纹蛙的野外种群方面有积极意义。
  据悉,广东已建立了16个野生动物的繁殖基地。雉鸡、白鹇及梅花鹿的野化、放归工作已列入林业部门的议事日程,近期内将有更多的人工繁殖野生动物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保护重在建家园

  业内人士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搞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经验,把加快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保护小区的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采取了早划多划、先划后建、抢救为主、逐步完善的有效措施,使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广东在实现了造林绿化达标后,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建设。从1999年开始,全省通过实施人大议案,共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有效地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全省自然保护区由实施议案前的60个增加到目前的172个,管护面积达114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5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11个。仅去年全省就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0个。
  广东还把建设自然保护小区作为自然保护区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物种联系和物资交流,提高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效果。动员全省各级政府及城乡居民(村民)委员会、农林场、机关、工矿、学校、驻军和风景旅游区等,采取小型、分散、群众自办的办法,在全省各地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广东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繁殖地、珍贵植物原生地,“三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地,候鸟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有保护价值的原始林、天然次生林和水源涵养林,有特殊保护价值地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带等划建自然保护小区。目前,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近40万个,保护管理面积630万亩。
  广东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广东已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上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开发利用有政策

  为实施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提出的“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广东省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同时,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发展野生动物产业。
  在《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鼓励具备种源、技术、场地、资金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展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推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加工利用产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省林业局制定了《广东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广东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和运输管理暂行办法》等,为单位和个人开展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服务,使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有关专家指出,对已经繁育成功、市场前景比较大的一些物种要进行有序利用,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发展野生动物观赏、旅游以及在国家政策和国际公约许可范围内的采集、贸易等活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