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手笔打造大生态

  岭南古邑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衔广州,南邻深圳,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向为珠江三角洲东北部重镇和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徜徉这片热土,不能不为她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而感慨,不能不为她气宇轩昂的大手笔绿色生态建设而感佩,而这一切都缘自于构成“生态绿城”的系列绿化景观:
  ——精品工程成生态亮点。从广深高速石鼓出入口至黄旗广场,一条投资4.7亿、长9.8公里、宽145米、绿地占72%的东莞大道,成为东莞树立生态绿城形象的样板工程。东莞大道实行多方位、多样化、立体化绿化,采取乔、灌、花、草合理巧妙配置,使得沿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芳草如茵,富有生趣而极具观赏价值。
    ——城乡绿化融为一体。在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同步高速发展之中,东莞已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组团模式。各镇、区都十分注重所属区域的绿化建设:长安镇投入近9千万元巨资,建造了气势宏伟、绿化造型别具一格的长安广场和中心公园;石龙镇根据其位于东江两岸的区位特点,修建了景致如画,兼有防洪功能的金沙滨江公园和江畔公园;樟木头镇建有东城、南城、西城3个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广场和1个大型滨江公园……全市各镇区共有大小公园420个,绿地星罗棋布。
    ——“绿色通道”路成树就。东莞各主次干道都实现了绿化、美化。广深高速公路东莞路段总面积2800亩的7个出入口空置地经绿化改造,都变成了赏心悦目的大花园。另外,铁路、河流两侧郁郁葱葱,形成一条条风光秀丽的“绿色长廊”。
    ——旧城改造见缝插绿。东莞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过程中,注重绿化预留用地的规划和实施,以公园、广场为板块,单位附属绿地建设配合,达到城市绿地均匀分布的效果。近两年城市建成区内拆房补绿增加的绿地面积就有40多公顷,市区街道绿化也实施了全面改造,绿化覆盖率增加了15%,整个城市环境焕然一新。
    这就是“生态绿城”的真实写照。“绿色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如今已成为东莞上上下下的共识。新世纪东莞的定位是国际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而承载经济高速的载体,理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环境。
    东莞市在1991年提前实现绿化达标后,对造林绿化又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并把建设生态绿城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素质,树立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的重大举措加以实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市绿化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充分体现了绿化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至2001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51%,绿化覆盖率36.65%,人均公共绿地15.59平方米。东莞市的环境生态已有了“量”的递增和“质”的飞跃,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进入了志气日隆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东莞2003年12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出炉,其中环境艺术建设就占6项,预计需投资数十亿元。所有重点工程的显著特点是:围绕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营造“依山傍水”的城市形象。规划以市区的黄旗山和北面东江为依托,以环境艺术整治为重点,以“一江、两环、三块、四片”的建设为中心,以营造绿色环境和广阔的城市空间为突破口,创造独特的城市个性。
    立足现时,展望未来,东莞的“大手笔”、“大生态”又会有更新的形象:
    “一江”:东江。今年已在东江东岸动工兴建东江大道,规划沿江建设5个公园。明年从西岸入手,着手西岸岸线整治,构筑“一江两岸”亮丽景观。
    “两环”:对二环路和三环路全面进行清理整治和“穿衣戴帽”工程,达到绿化、美化、净化的目的。
    “三块”:黄旗山、行政文化中心区和坝头区块。规划设计中的黄旗山城市公园将充分体现城市“依山”形象,成为市区的绿色屏障和休闲胜地,该工程仅首期投资就达7亿元。
    ……
    蓝图绘就,个中美好不能一一细数,生态绿城已初露端倪,东莞更壮美的明天已经向我们走来。(图为东莞大道)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