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场会上,省林业局局长徐萍华作了《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上新水平》的工作报告,总结了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情况,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我省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大陆海岸线长3368公里,常受台风、海潮袭击,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之首,平均每年有3.54个台风登陆,占全国登陆数的37%,暴雨、风灾和水灾对人民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目前,全省3033公里的宜林海岸线上已营建防护林带2797公里,149.1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占沙化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的90.8%;现有红树林15.7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46.8%;沿海地区已建成森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86个,占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6.3%,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市县级73个,总面积386.82万亩,占沿海地区国土面积的3.11%。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徐萍华指出,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还存在三个方面不足:
一是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建设目标定位不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我省沿海防护林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具体表现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残次林多,病虫害严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基干林带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而且宽度较小,普遍不足200米,有的甚至不到100米,大大减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仍是空白。
二是人为隐患依然较多。有的地方对沿海防护林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在基干林带内未经批准毁林开荒、采沙开矿、挖塘养殖、发展旅游等。据调查,近20年来全省损毁红树林11.86万亩,其中98%是因挖塘养殖造成的。此外,农田林网人为破坏也较为严重,造成整体控制率只有47%。
三是科技支撑相对滞后。今后规划建设的沿海防护林,生态区位更重要,自然条件更恶劣,建设难度更大。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科研攻关还未取得突破,如低效防护林改造、盐碱涝洼地和风沙频发地等困难立地的造林、重大病虫害防治、高效防护林体系配置、已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等等。
对此,徐萍华要求,要充分认识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解决制约沿海防护林体系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严格依法治林,巩固建设成果。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总量平衡控制,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和毁林开垦。严格执行“凭证采伐、凭证加工、凭证运输”的“三凭证”管理制度,强化林木采伐、加工、运输环节的管理。对有希望封育成林的荒山、疏林地要适时开展封山育林,强化管护,提高成效。抓好护林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责任,兑现奖惩。严厉打击破坏沿海防护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破坏基干林带的行为,对典型案例要予以重点查处。
二是加快建设步伐,增强防护效能。沿海地区现有低效林1730.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1%,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突出抓好基干林带的建设,加快缺口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营造基干林带27.8万亩,尽快实现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加强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营造红树林40万亩,使之能更有效地抵御风暴、海潮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修复典型生态系统,维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抓好城乡绿化美化,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要求,建设农田防护林7.9万亩,绿色通道3.6万公里,城镇乡村绿化植树24.4万亩,逐步形成以城镇乡村绿化为点,以基干林带和绿色通道为线,以覆盖沿海地区的森林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彰显沿海特色生态文化的城乡绿化美化格局。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国际合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一批制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不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着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技含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完善的调查监测网络,为科学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拓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国际合作新领域,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共建氛围。紧紧抓住植树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湿地日和世界森林日等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并通过竖立宣传牌、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和发展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意义及其生态功能,增强人们参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生态教育,树立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干部群众依法治林的意识;组织科普宣传,提高沿海群众的科技素质;开展典型宣传,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防沙治沙和红树林恢复工作要坚持把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当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关系。允许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森林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扶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实惠、林业得发展。(编辑: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