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防御自然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

  编者按:4月23日,省政府在茂名电白县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场会,结合我省实际贯彻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总结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经验。会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持之以恒、区域发展、国际合作”的总体思路,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沿海地区和沿海农、渔民构建安全的绿色长城、生态的绿色屏障、致富的绿色银行和永恒的绿色财富。省林业局局长徐萍华作了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为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推进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上新水平,网站从今天起推出“建设沿海防护林 优化沿海生态状况”专题系列报道。(编辑:唐洁)

   
   
   
  省政府4月23日在电白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场会。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在会议上指出,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沿海地区安全稳定,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要稳定投资渠道,逐年加大投入,努力把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成为防御自然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春洪主持,省林业局局长徐萍华作了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副局长陈俊勤、张育文,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负责人,广州等12个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市政府负责人,佛山等5个防护林建设非重点市林业局负责人,以及广州市南沙区等31个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市、区)负责人共130多人出席了现场会。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大陆海岸线长3368公里。沿海地区面积为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八成,是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但是,沿海地区常受台风、海潮袭击,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之首,平均每年有3.54个台风登陆,占全国登陆数的37%,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影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经济安全平稳运行的潜在威胁。为此,我省一直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宜林海岸线上已营建防护林带2797公里,绿化率达92.2%,其中大陆宜林海岸线的绿化率达94.6%;全省149.1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占沙化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的90.8%,大部分沙化土地通过生物治理措施而变成有林地,森林资源不断增加。
  黄龙云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省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依然会越来越高。现有的沿海防护林在有效抗御台风、减少风沙的同时,自身也遭受着台风、风暴潮的破坏以及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只有持续建设并予以重点保护,才能巩固和发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筑起优质高效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黄龙云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持之以恒,区域协调、国际合作”的总体思路,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沿海地区和沿海居民构建安全的绿色长城、生态的绿色屏障、致富的绿色银行和永恒的绿色财富。”各地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要全面提升基干林带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突出抓好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要完善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动力;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沿海防护林。
  据省林业局局长徐萍华介绍,我省沿海地区现有低效林1700多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1%,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我省将加大建设力度,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突出抓好基干林带的建设,加快缺口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营造基干林带27.8万亩,尽快实现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加强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营造红树林40万亩,使之能更有效地抵御风暴、海潮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相关链接:

  电白县博贺林带,是营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七十年代初著名画家关山月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巨幅国画《绿色长城》,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此,沿海防护林带被人们喻为“绿色长城”。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台风、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在短短数小时内给印度洋沿岸的12个国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场灾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对这次海啸教训的深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建设状况,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灾区中8块国际重要湿地反馈的信息表明,海啸的能量经过湿地中红树林、珊瑚礁等消耗后,进入村庄的海水只是缓缓上涨,随后徐徐退却,这与瞬间席卷无数村庄的凶猛海啸破坏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我省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2003年“伊布都”台风袭击恩平市横陂镇,狂风掀起三四米高的巨浪,被5000亩红树林保护着的10公里海堤安然无恙,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5公里海堤被冲毁9处,淹没了10个村庄、8600亩鱼虾场及农田。
  建国以来,经过沿海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我省已基本建成了一条长达2000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有效地抵御了沿海风沙的袭击,抑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和蔓延,结束了风沙肆虐的历史,大部分沙地经长期治理改造已逐步成为农田和林地。据统计,沿海地区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沙地变成了良田,粮食单产增加3到4倍。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