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在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从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持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林业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状况,而且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森林蓄积量达到124.56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已连续20多年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目前,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1/3,居世界首位,中国人工林年均增长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是在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多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我国人造板产量7428万立方米,竹材产量13亿多根,松香产量91万吨,都位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产量超过1亿吨,名列世界第二位;木地板产量2.3亿多平方米,出口量约占世界的10%;木制家具、竹制品、花卉、活性炭、紫胶等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大国。 三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通过林业产业的发展,全国每年可带动4500多万农民就业,相当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1.24亿农民受益,改善了生存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同时,林业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以生态旅游为例,2006年仅森林公园就接待游客2.13亿人次,占当年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5%,直接旅游收入达到118.29亿元,实现社会综合产值950亿元,提供就业机会400多万个。 四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2006年,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20%的天然优质森林和30%的典型荒漠化地区。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万公顷;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使1715万公顷、近45%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固碳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6.42吨/公顷增加到21世纪初的150.47吨/公顷。1980年~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亿吨。2004年我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 六是在缓解能源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有灌木林、薪炭林、林业剩余物每年可提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如全部得到利用,能减少1/10的化石能源消耗。麻风树可生产生物柴油,栎类果实经加工提炼可转化燃料乙醇和生物化工产品,开发潜力很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