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浙江林业产业发展奥秘

   浙江的林业产业产值连年占据着国内第一的位置。在不久前闭幕的2007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浙江展厅再次成为观众尤其是其他展团成员等专业观众驻足最多的地方之一。浙江林业产业发展的奥秘是什么,浙江能为兄弟省份提供什么样的经验,浙江将来的林业产业之路又会怎么走?近日,记者专题采访了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   记者:浙江并非森林资源大省,却是林业产业大省。在您看来,浙江的林业产业能持续快速发展有哪些主要因素?   茅临生:浙江虽然是个森林资源小省,但近年来通过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使资源小省成为了林业产业大省。2006年以来,林业社会总产值连续超过1200亿元,名列全国前茅。浙江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坚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从1983年的林业“三定”,到新一轮的延长山林承包期,再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林业改革不动摇。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坚决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既保护和发展了森林资源,又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是坚持兴林富民的工作重点。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全省消灭荒山、绿化浙江的同时,始终把发展山区经济、提高林农收入、致富一方百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长期实施林业富民政策,把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扶持。   三是坚持创业创新的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浙江充分发挥市场发育早、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手段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及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譬如,没有森林的湖州南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接轨上海发展经济,2006年以木地板为主的木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竹乡安吉,一根小小的竹子,成就了一个大产业,2006年竹产业社会总产值达到70.16亿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记者:林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的支撑。请问茅省长,就浙江而言,您认为具有竞争力的林业主导产业有哪些?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茅临生:的确如此。一个地方的经济要繁荣,老百姓要致富,社会要进步,必须要有主导产业的带动。就浙江而言,根据我们的资源优势和特点,我认为最具竞争力的林业产业有竹木、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业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些林业主导产业已经在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省有竹林面积1285万亩,竹业总产值212.77亿元;全省有34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竹业发展带来的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显著,如普通培育的毛竹林每亩每年收入约为700元,高产栽培可达2000多元;雷竹等笋用林普通培育每年亩收入约为1500元,高产栽培可达5000元。竹业的快速发展,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浙江省大约有100余万人从事竹业第一产业,有近5万人从事竹(笋)加工产业。全省有木业企业2万多家,年加工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木业年创产值441.97多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41.67%。花卉苗木面积130万亩,总产值80.38亿元;花卉亩产值全省平均为每亩5036元,绿化苗木销售市场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发展各类林业特色基地146个,经济林总面积中仅香榧、山核桃、油茶、板栗就有394.4万亩,实现产值21.22亿元,据估计,吸纳城乡劳动力百万以上。全省累计已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5个,经营面积33.5万公顷,年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有林业观光园区82个,年接待人数42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经营收入78亿元。   记者:浙江的块状经济特点显著,就经济林而言,就有仙居一带的杨梅、临安一带的山核桃、东阳-诸暨一带的香榧等。请您介绍一下浙江目前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您对经济林产业的期待。   茅临生:改革开放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林业产业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譬如说经济林的发展。至2006年,全省经济林面积已有800多万亩,其中茶、桑、果收入达134.63亿元,常年干果产量7.88万吨,水果产量300多万吨,并形成许多林业产业特色县(市)。如仙居的杨梅,从育苗栽培、品牌包装、贮藏保鲜、加工营销到文化宣传、生态旅游,把一个小品种培育成了大产业,2006年产值3.2亿元,全县40万林农人均单项收入800多元。“中国山核桃之乡”临安,狠抓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优良品种,科学管理,山核桃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2006年总产量达8200吨,产值12.01亿元。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香榧,目前全省栽培面积有11万亩,占全国的95%以上,2006年产量1200吨,亩产收入超万元,成为产区林农致富的“摇钱树”。   浙江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了市场对林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山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我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敢于创业创新,浙江的林业产业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浙江山区的面貌一定会日新月异,浙江的农民会更加富裕。   记者: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林业局也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林业产业产值实现1.5万亿元的奋斗目标。您认为浙江林业产业目前的优势是什么?潜力在哪里?发展方向如何?   茅临生:浙江的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林地面积占七成以上,达667.17万公顷。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006年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1218亿元,增长14.8%。从产业结构看,以木竹为主要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木制家具、竹炭、活性炭、竹醋液等产品快速增长,以森林旅游业、林产品贸易为主的三产增幅高于一、二产的增幅。其中森林旅游业产值从7.5亿元增加到78.3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达8.14亿美元,同比增加42%。   二是有灵活的体制机制。浙江市场发育较早、先发优势明显。林业产业也不例外,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了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了竹业、木业、果品、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鲜明的林业主导产业。目前,全省有35个县(市)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11个县(市、区)超过20亿元,相当一部分山区农民依靠现代林业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是有坚实的科技支撑。一些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林业产业被逐渐淘汰,精致化、精准化、生态型的林业产业迅速发展。据统计,浙江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9%,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竹产业和种苗花卉等林业支柱产业的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十五”期间,全省立项的各类林业科技项目1000多项,总经费1.43亿元,通过转化和技术推广产生经济效益110亿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要求,这也为浙江林业产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推进创业创新,促使浙江林业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具体地讲,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林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问题,提高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水平。要实施分类经营,管住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扶持工业原料林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固碳减排作用。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挥浙江在长三角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鼓励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森林公园、林业观光园区和林家乐的健康发展。要大力发展效益林业,实施竹林增效富民扶贫工程,恢复改造10万亩低效油茶林,提升传统经济林发展水平,增强种苗花卉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鼓励林业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业产业,努力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您觉得林业产业的发展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哪些内涵?   茅临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所作出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地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   首先,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浙江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在林业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名列全国前茅。反过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测定,浙江目前的3000万亩生态公益林,仅在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改善小气候、抗污减灾、储存能量、森林旅游等方面每年产生的效益就达722.6亿元。其次,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林业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增加科技含量,转变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第三,森林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业观光园区的建立,也提供了很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场所。在强化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