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华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编者按:广东林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徐萍华局长作了题为《加快林分改造 提升经营水平 最大程度实现广东1.65亿亩林地价值》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得到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现全文刊载,供各地学习贯彻。

 

徐萍华:加快林分改造 提升经营水平

最大程度实现广东1.65亿亩林地价值

 

  广东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林业用地1.65亿亩,有林地1.39亿亩,森林覆盖率55.9%,活立木蓄积量3.82亿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绿化广东大地”目标之后,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建设林业生态省,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是,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农民经营林地收益不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森林病虫害防治压力大。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领导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提高森林质量,并出台有关文件,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我省开始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加强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     

与时俱进,创新经营模式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变化,我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十年绿化广东”期间,为消灭5800万亩宜林荒山,我省选择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造林,实现了森林面积的大幅增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巩固绿化成果,我省不失时机地改革森林经营模式,对森林实行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分类经营管理。划定生态公益林,实行效益补偿,启动重点流域生态工程;划定商品林,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各类基地,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增加。2006年以来,把工作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到数量与质量提升并重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出台了《广东省封山育林条例》,实行造封并举、造管并重,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去年,提出了以发展珍贵树种等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林分改造,挖掘林地潜力,拓展林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

  近年来,我省根据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自然地理、区位特点、资源现状、经济水平、发展目标等因素,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分步实施、科学经营的原则,按照建设珠江三角洲城市林业圈,东、西两翼沿海防护型林业圈,粤北山地生态公益型林业圈,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的发展思路,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先后编制了重点流域生态公益林、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等多个专项规划,这些规划都把开展林分改造、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省对上述规划进行有机整合,编制了《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我省计划用14年时间,投资226.34亿元,改造低效林4283.51万亩。去年,我省组织编制了《广东省珍贵树种发展工程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我省将从今年起到2015年,采用珍贵树种人工造林60万亩,定向改培20万亩,四旁种植20万亩。    

科技示范,重点工程带动

  我省充分发挥林业科研院校在林分改造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强林分改造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在生态公益林改造中,先后建立了5个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示范点,3个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点,筛选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30个适生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及4个营建模式。建立林分改造示范点81个,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商品林改造中,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建立示范基地,相继建立桉树、相思、南洋楹、互叶白千层、高脂松、竹子、白果、板栗、花卉和优质水果等十大省级商品林示范基地。现已建成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620多个,面积230多万亩。由于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而建立的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向社会展示了较高预期收益。目前,肇庆市3600亩印度檀香、茂名市2万亩沉香、揭阳市5000亩柚木、阳春市6000亩桃花心木等珍贵树种基地,已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珍贵树种造林的样板。同时,以重点工程带动林分改造,先后实施了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这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既优化了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储备了大量珍贵用材,提高了林地经济价值,也调动了市、县林分改造的积极性。如深圳、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通过补植、套种,改造低效林30多万亩,营建了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景观。去年10月,国家林业局在肇庆市举办的“全国珍贵树种发展论坛”上,对我省以重点工程带动林分改造、推动珍贵树种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去年我省共完成林分改造278.1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48.15万亩,商品林130万亩。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以后,我省改变了部门办林业的传统模式,不断完善机制,提升森林经营水平。
  全省已逐步确立了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政府为主,商品林建设以吸纳社会为主的投入格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在生态公益林改造中,省财政在逐步提高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的同时,也逐步增加建设资金,2006年5000万元,2007年7500万元,今年计划增加到1亿元。市县财政也加大投资力度,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广州市每年投入1.8亿元、深圳市每年2亿元、东莞市每年1亿元、中山市每年3000万元进行林分改造。在商品林改造中,坚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独资、联营以及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引导农民、企业家和外商等多元主体投资低效林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木材有效供给,减轻生态建设压力。据统计,全省现有非公有制造林户54万多个,投入资金39亿元,营造速生丰产林2160.1万亩,占商品林基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实施分类经营管理。鼓励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允许统一经营,个人承包,通过赎买转为国有经营。如阳春市引进非公有制成分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利用企业资金300万元,改造以桃花心木为主的生态公益林低效林6039亩。实行林木采伐许可分类管理,对人工商品林特别是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非公有制造林,按森林经营方案安排年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鼓励非公有制造林。  

        2008年是我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之年。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林分改造,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全省1.65亿亩林地价值,使林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