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露城市森林的脉络

  新华网广州2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张米扬)在“插根扁担就能长成树”的自然环境里,如果我们建设不好愧对这片土地,这是广州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绿色承诺。的确,广州有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在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大都市,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生态型城市,却是个大课题。   这个拥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过千万人口、7434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6068.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7800美元。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林木绿化率4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02平方米。   广州市副市长陈国对记者说:“广州没有为这些数据自满,而是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把广州建设成为既要适宜创业又要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在解决了‘饱胃’的基础上,着眼于‘饱肺’,注重‘养生、养眼、养神’,广州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生活在森林里’。”   为此,广州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探索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路子。2003年9月和2006年8月,市委、市政府先后在中山纪念堂召开市五套班子参加的3000人大会,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二期工程,以“林带+林区+园林”模式,构建广州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3年,广州市启动了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绿地131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33个绿化广场、55个城市公园、121条道路(河涌)绿化带,对105座立交桥、人行天桥实施立体绿化,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开花”的景观长廊;在城乡接合部,建设16条城市主干道林带、13个近郊森林片区、119个森林景观节点,对640个采石场实施关停并整治复绿,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景观体系。   广州的“两肺”,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源。“北肺”是白云山3.3万亩的森林公园,已成为市民登高吸氧、自娱自乐的休闲胜地,每天三三两两的老年背包族步行上下山,山顶上群众自发组织的合唱队成为白云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南肺”是18000多亩的果园,为珠江两岸铺上了绿色地毯。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教授对记者说:“这片万亩果园地处广州的绝佳位置,无数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曾经盯上过这块地,都不止寸土寸金呀,能舍得拿出这么大片地种树,可见广州市的领导建设森林城市的决心,也可以想象他们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和诱惑。”   广州市现有14万亩乡村“风水林”,乡村“风水林”是我国农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护村林地,在广州市的村落也普遍存在。前些年曾经有些人对“风水林”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然而,广州人不争论,针对村落建设以及绿化和环境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绿色新农村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积极引导和帮助,统一规划,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植物及古树名木,并对“风水林”进行精心绿化和生态维护,将“风水林”与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林带和林网,让林木贯穿于村落的道路和小巷,使村落掩映在绿色之中。   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广州市投资249万元开展了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广州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都市,鸟类种类300种,占全国的20%以上。其中记录到国家I级保护物种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及国家II级保护鸟类20多种;兽类方面在从化发现云豹和水鹿的活动痕迹,更为可喜的是,2007年在市区的白云山多处多次发现多年未见的赤麂,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森林的质量在增加。   近5年来,广州市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年均增长22.48%,2007年达3.3亿元,并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的运行机制。广州市决心“用大绿换大美,用大美换大利”,提出城市的含绿量就是含金量。广州市林业局局长郭清和说:“广州规划建立见缝插绿的林业发展措施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甚至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但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眼前的必要牺牲会换来更加长远的效益,我们要把千年‘花城’养在森林里。”   在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广州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国树立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范例。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林业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基石,广州有过千万人口,办好林业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广州市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下大气力打造凸显广州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市林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