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到南沙,看鸟也要到南沙!在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十八涌以南,有一片超过2200公顷的红树林湿地,仅其中的核心区南沙湿地公园,占地就达3000多亩,那里常年生活着1万多只各种鸟儿,而到每年冬季从北方各地前来越冬的候鸟更多达10万只以上,成为广州鸟类最密集的地方。其中,不少候鸟因留恋那里的环境,甚至“乐不思蜀”变成了“留鸟”。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爱鸟周里,记者探访了这块位于“广州南极”的“小鸟天堂”,了解到造成这一喜人景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湿地公园从一开始就大力实施了爱鸟护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冬去鸟仍在 人来鸟不惊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南沙湿地公园,这是一片由红树林、芦苇、水柳、木榄等各种水生植物将连片水网分隔成纵横交错水道的神秘地带。记者乘坐公园的电瓶船慢慢深入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在秋茄、桐花、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木的掩映下,一条条水道前方不时密集飞起一群群暮归的鸟只,包括黑水鸡、野鸭、池鹭、苍鹭、夜游鹤,还有“行行白鹭上青天”。
它们或三两成行地掠水飞过,或成群结队地在红树林的上空飞舞盘旋,又或在浅水区涉水而行,留下一阵阵悦耳的叽喳鸣叫声。而在飞鸟穿过或栖息停留的水道两边,秋茄、海莲、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木都已有五六米高。很多树木经历寒冬后惨遭冻伤甚至冻死,但开春以来大多数都已经重新绽放了新枝。在其中的鸟类孵化区内,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树林中藏有很多的鸟巢,包括白鹭在内的很多鸟儿正在那里繁衍生息,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
越冬候鸟多达10万只
记者了解到,由于眼下并非候鸟迁徙的季节,目前在南沙湿地公园生活的鸟儿约有1万多只。而冬天在这里觅食、繁衍、栖息的鸟只至少有10万只,湿地内随时可见万鸟齐飞的景象。南沙湿地公园也因此成为珠三角难得一见的“小鸟天堂”,以及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补给和中转站。
据设在湿地公园内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的观测统计显示,冬天选择来此过冬的鸟儿越来越多,去年11月15日,在湿地公园内还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这也是广州地区最新发现的新的鸟种。而今年初还发现大量的麻鸥前来光顾,数量约有3000只左右。与此同时,在冬天过后,以白鹭为代表的很多候鸟,依然“乐不思蜀”,留在湿地公园内繁衍生息,成了留鸟。目前,常年的“留鸟”白鹭群体数量约有5000多只。
生物链高端的兀鹫也出没
随着整个湿地环境的不断完善,今年年初,公园内甚至还出现了两三只兀鹫。这是一种既可以吃鱼吃虾,也可以吃老鼠吃小鸟的猛禽,处于整个鸟类生物链的高端。为避免“鸟吃鸟”现象的发生,湿地公园方面起初曾想到要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将它们予以消灭,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的意见,认为“鸟吃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公园内的生态平衡。因此他们决定,不对兀鹫采取捕杀行动。
20年前还是海 围海造地万鸟飞
据湿地公园的上级单位南沙围垦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大约20多年前,南沙湿地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浅海,形成湿地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而造成这种“沧海桑田”巨大变化的,主要是得益于这里地处珠江出海口,又是虎门、蕉门、洪奇门等三大口门的交汇处。每年,上游水道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下泄淤积起来,再加上人工围垦开发,逐步形成新的滩涂。
雏形期:上世纪80年代 该负责人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围垦公司在围海造地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在围内养殖虾、蟹、鱼等水产品,种植红树林和芦苇等植物,并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等农作物,保持了土地良好的原始状态,形成了湿地的雏形。
发展期:1997年前后 1997年前后,为方便当地渔民捕捞和销售海产品,当地政府在20围附近建设了一个避风港,并将清出的淤泥堆积在19围东,形成了几个绿岛。到1999年,这里居然意外聚集了两三万只红嘴鸥,如此壮观的生态奇观触动了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在赴荷兰考察后认为,万顷沙围垦也应该采用荷兰经验和方法,营造湿地环境开展生态保护。于是,围垦者在此试种红树,逐步形成目前的南沙湿地公园。
形成期:21世纪以来 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南沙大开发的实施,广州市、区相关政府部门更进一步加大了南沙湿地的保护力度。并在过去5年里,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增加花草植物品种等,保持了湿地面积。
记者了解到,按照南沙区政府规划,整个万顷沙岛18涌以南都属于湿地保护区的范畴,仅目前建成开放的湿地公园(核心区)面积就超过2200多公顷,共分为林木区、红树林区、芦苇荡、草地以及水体等五大组成部分。其中仅红树林面积就有600多亩。
再建万亩“第二湿地公园”
今明两年,南沙还将计划投入2000万元,对湿地公园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升级改造。其中,今年要增种红树95万棵,使红树林品种由目前的7个增加至11个,形成老鼠勒、海漆、黄槿、秋茄、无瓣海桑、海南海桑、红海榄、木榄、桐花等丰富多彩的红树林群落景观,为整个湿地公园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而不同形态的湿地环境,更为吸引多种多样的鸟类前来落户创造了丰富的食物链资源,比如红树林吸引鹭鸟系列,芦苇荡吸引野鸭、水鸡、白骨顶等。
护鸟:核心区游人不能进入
记者从南沙区政府了解到,为配合广州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实现钢铁、造船、港口、物流等现代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从去年起,该区还根据全市“青山绿地工程”的统一部署,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在目前湿地公园的旁边,规划再建一片工业防护湿地林区,形成“第二湿地公园”。这块湿地林区北起15涌下,南至19涌上,总面积超超过13000亩。
根据规划,新建的工业防护湿地林区主要分为抗污减污林区和湿地景观兼顾林区等2个功能区。新建的湿地林区在树种上选用耐盐碱、耐水涝的乔木树种为主。湿地林区内有大小各异的岛屿与水面,水面又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以满足不同种类的鸟的觅食及栖息的需求。
再考虑引种一些浆果类树种,形成的大型引鸟区域,既可提高湿地的物种的多样性,又使湿地兼具科普教育功能,再加上配套建设的游览水道、步行径、电瓶车道,最终湿地防护林区将划分成为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鸟类保护区、人文景观区等几个区域。其中的核心区作为供鸟类栖息的地方,游人一样不能进入。将来湿地公园建成后,市民也许可以从长4公里的步行道,坐环保电瓶船或电瓶车进行参观。
南沙湿地公园看点
看鸟:黑脸琶鹭珍稀过熊猫
各种各样的鸟儿是南沙湿地公园的最大看点。经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在高峰期湿地公园发现的鸟类共有9目26科77个品种,高峰期数量超过10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属于二级保护动物的黑脸琵鹭,以及白琵鹭、黑嘴鸥等多种濒危鸟种。其中,黑脸琵鹭目前在全世界仅存700多只,其珍稀程度比大熊猫还珍贵。
据悉,过去黑脸琵鹭多数在台湾省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越冬,但近年来逐年减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南沙湿地公园就成了它们新的家。每年中秋时节,它们都会带着刚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飞到南沙湿地公园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越冬生活。
南沙湿地公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南沙湿地活动的鸟类主要以冬候鸟为主,约占总数的74%,而留鸟部分也占到24%的比例,此外还有4%则属于迁徙途中在此短暂停留的“旅鸟”。
看树:红树林气根从下往上长
在湿地公园内记者看到,包括海桑在内的很多红树林树干周围,都密集生长着细小而短促的须状根,很像榕树的气根。专家告诉记者,这就是红树林的呼吸根。与榕树气根自上向下生长不同,红树林的气根是自下向上生长的,从水底的淤泥层一直长出水面。水下的部分不仅提供呼吸的功能,还要发挥支柱根的作用,帮助红树林在风浪较大的海岸地区立足成长。
入园须预约 日限500人
记者了解到,南沙湿地公园自建设之初起,就一直采取以鸟为本的保护措施。围垦开发公司将鸟类栖息地的红树林深处定为核心区,确保鸟儿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即使是湿地公园从今年元旦起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后,他们也依然坚持以环保和生态优先,采用游客进园必须事先网上预约订票,并将每天入园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500人以内。其中,能够获准乘坐公园电瓶船进入红树林景区近距离看鸟的游客,更是每天最多只有180人。
与此同时,为减少噪音,所有机动车辆都被严格禁止进入湿地公园,游人进出只能选择步行、乘坐电瓶车或者电瓶船。景区内很多地方还都挂牌提示游客,在观鸟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它们。
秘境全知道
位置:在距广州城区约70多公里的番禺南沙十八涌以南的地方,东面是隔着珠江已初具规模的南沙港,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珠江钢厂,西南方是一个渔码头,南面向着水天一色的珠江出海口
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保护对象:鸟类、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
“居民”:常年生活着1万多只鸟儿,冬季候鸟更多达10万只以上
种类:包括黑水鸡、野鸭、池鹭、苍鹭、夜游鹤、燕鸥、花脸鸭、白琵鹭、鸳鸯等9目26科77个品种
最珍贵品种:黑脸琵鹭、东方白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