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南岭首次“体检”

 
  在东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吹拂下,横亘在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界线地带之上的南岭群山,几乎在整个四月里,终日云气蒸腾,白雾茫茫。雨季就要来了。
  对广东而言,清明之后的暮春时节,到处山清水秀,一片新碧。
  年初冰冻灾害三个月后,未受灾的南岭群山早已新绿融融,碧水青山,而灾情最集中的粤北海拔400—1100米高山上,却仍是随处可见残枝断木,落叶狼藉,点点新绿掩不住巨大的褐色死寂。
  雪灾给南岭造成的伤害是如此之重,不到现场很难想象。
  4月18日,在经过前期十多天的踩点调查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的近十名专家学者再次匆匆赶赴粤北。这次,这个建所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单位,在动用其全所2/3以上科研力量的情形下,准备全力在南岭地区第一次建立大规模灾后森林生态监测系统。
  该生态监测系统涉及到国家最大保护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监测点、野生动物监测样线、森林凋落物物理量普查、土壤监测、水文与气象监测等10多个监测大项、近1300多个样点或样线的设置。“这将填补南岭地区森林监测空白,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启动的灾后森林生态监测”,该监测系统项目将在2012年全部建成,进入长期运转。
  而按照这次粤北灾后森林监测项目总体建设的目标,在前期监测试点展开后,预计2008——2012年期间,全省200多个省、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都将逐步建起1300多个监测样点或样方的森林生态监测系统,监测内容涉及到森林水文、植被、有害生物、土壤、野生动物等10多个大项。“一些固定样点,将成为国家永久性监测样地。”热林所科研处长吴仲民认为这次南岭灾后森林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未来甚至可能会与全球的C含量研究变化相关,“某种程度上讲,这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科研项目了。”
  一个伟大的天然实验室
  热林所垫支50万元率先启动灾后森林监测项目
  粤北乳源天井山林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顶山管理处),在年初的持续冰冻灾害中是一处重灾地。三个月后,在海拔700多米的林场场部,仍随处可以见到齐齐断了头的成片落雨杉,大树周身虽新绿簇簇,一派生机勃勃,但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它们全都没了顶梢。
  空气中的湿度太大了,仿佛随时可以拧出水来。但即便是如此饱和的水分,也未能让冰雪灾害中遭受致命冻伤的草木,在这个春天重新苏醒。林场外缘,大片死去的褐色树木,在群山皆绿的映衬下,更加一清二楚。山坡上,一根根清理中的倒木首尾相连,在就地剥皮后,这些倒木就像一股浅黄色的山泉,从山坡一下蔓延到了山脚。它们的最终落脚点,将是远处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
  广东省林业部门的灾后统计显示,年初冰雪灾害中,全省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7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受灾,森林受灾面积22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在这些枯燥的数字中,粤北南岭的灾情占了一大半。而最严重的森林灾情,又主要集中在粤北海拔400-1100米高度的山体上。
  “为何这一区域集中受伤?主要是因为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和来自东南或西南的暖湿气流,在山地抬升作用下,都集中在海拔400-1100米地带内交汇、碰撞,形成强降水天气。雨下得越多,形成的冰冻灾害便越严重。”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研究员李意德在培训中,向粤北各自然保护区技术骨干解释。
  对生态科学家来说,粤北南岭实在是太重要了。“是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际上物种的多样性中心之一”,李意德教授讲,根据历史调查结果,整个粤北的物种数量占到广东省物种数量的50%以上,其中特有物种占了70%以上,“相当于特有物种是广东特有物种的2/3以上”。而南岭群山年初的冰雪成灾,无疑更让关注南岭生态的科学家忧心忡忡。“在这次自然灾害面前,人该做些什么?”
  李意德教授认为,作为野生动植物家园的森林大面积被损毁,是天灾,但同时在漫长的森林生态演进过程中,相当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自然干扰过程,对科学家而言,这同时也相当于为之提供了一个伟大的天然实验室,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研究机遇。李教授称,灾后森林监测系统这个项目,将主要是研究对比受灾森林的自然恢复与人为促进两种方式,哪种更有利于生态恢复。
  “在灾后,受伤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实时时都处在变化之中,眼下马上又将进入广东梅雨季节,我们不能再等下去了”,热林所科研处吴仲民处长透露,在目前国家相关科研经费还未到位的情况下,热林所一次投入50万元,率先启动了这次南岭灾后森林系统监测项目,预计两个月后,该项目投入的资金将达到100-200万元。吴仲民认为南岭灾后森林监测,虽非常艰巨,然而意义深远。
  群山中的教授“生产队”
  1962年建所以来首次出动这么多专家多学科合作
  4月18日一大早,近10名热林所专家和20多名技术骨干一起,带着锄头、砍刀、大秤、取样袋、锤子、铲子、罗盘仪等形形色色的“专业武器”向天井山林场外围出发。“戴草帽的、扛锄头的,简直就像50年前生产队出工干活呢”,这支奇特队伍行进在群山之中,引起不少正在抢修电信的工人注目。事实上,这支“民工”队伍,可个个分量不轻。作为直属中国林科院的热带林业研究所,从1962年建所以来,其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一直集中在森林生态、森林培育和森林育苗三大块,“这次为监测灾后南岭,全所除了森林育种这一块,其他2/3的专家都出动了,共30多位,包括植被、土壤、昆虫、水文、气象等多个领域”,吴仲民处长感慨:建所以来,这是第一次出动如此之多的专家队伍,进行多学科合作,“队伍里随便一个都是高工或者教授、研究员”。
  山路边,大朵大朵的白色金英子带着露水,沁出一阵阵清香。群山环绕下的一方水库,波平如镜,如一枚翠蓝的玛瑙静卧山腰。一路上,人们在环山公路上,不断发现有约一筷子长的翠绿竹叶青尸体,多为幼蛇,似乎刚刚遇难不久。“都是这个春天刚刚出生的”,出于职业习惯,热林所专家也会停下来,研究一下这些趁天黑莽撞过马路的不幸者。
  这是一个难得的晴天,林科所专家们初步选定的第一个灾后森林监测点就设在天井山林场的元洞村附近。“那里不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适宜建监测点”,李教授担心在建监测样点过程中,对自然保护区灾后原生生态有所破坏,故而选择了南岭地区灾情最重的天井山林场一带。进入山坡后,就已经完全没有了路,只能徒手攀越。负责水文监测的周光益研究员走在调查队伍的最前面,半个月前,他同李意德教授已经初步跑完了整个南岭灾区。
  在一口气跑完粤北10多个保护区,甚至湖南莽山宜章地区之后,热林所专家决定首先在乳源天井山林场、乐昌杨东山十二渡水自然保护区和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地方,建立主要监测站点,然后在秤架、乳源大峡谷、连州板洞自然保护区等地,建立10多个辅助性建测站点。
  按照野外样方设定规划,对森林生态的监测,通常1200平方米即可以达到调查标准,1600平方米则可以比较理想地调查清楚其特定范围内的森林物种的丰富性。在平地上打格子,是一件想来非常简单的事,然而一旦进入地形错综复杂的南岭山地“打格子”,先不论对地形、水文等的判断,就仅沿着几乎90℃垂直的坡体攀爬到指定地点布线,借助罗盘仪,打下40-50个定位PC桩点,就已是相当挑战人的体力与智慧了。
  七旬昆虫学家险遭毒蛇咬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第一个样方的调查远较设想的要艰难
  经过目测,沿着斜斜流下山沟的那道溪流,这面陡坡估计可以正好设置一个1600平方米的标准监测样方。黄世能博士看好地形后,猿猴般敏捷地向山顶攀援而去。他的助手罗科,来自粤北大东山十二渡水自然保护区,罗科用罗盘仪测量了一下山体坡度:38.
  森林生态监测由于涉及到的监测项目多达10个,而且各个小监测项目对各自的监测样点或样方有不同的要求,故而必须首先在样地打出大的样方,然后再根据不同要求细分成不同规格的调查样点。在坡体第一道横平线框出后,负责土壤调查的高工老杨头和助手一起,在样线后开始刨土取样。
  “再挖深一些,要达到1米多才行”,老杨头看着正一层层被深挖出来的森林土层,十分欣喜。因为那一层厚达10-20厘米的黑色腐层,说明这里土壤肥力很足。等整个土壤剖面显现出来后,老杨头先指导助手在1米多深的土壤面上,进行森林土壤有机质层、淋溶过度层、新土层等五个层的厚度测量,并一一取样,然后自己动手,拿出一套怪模样的特制工具,进行土壤环刀取样。每取出一个圆柱形土壤样品,老杨头还要细心地用刀修整样品边缘,然后用一个密封盖盖紧。
  山里天气说变就变,正午时分,一会儿是火辣辣的骄阳,一会儿却又飘飘洒洒下起了满山细雨。科研人员们顾不上天气变化,各自在陡坡上紧张忙碌着自己手里的活计。在每一个基本框定的调查小样点内,植物调查人员将每一棵灾后幸存下来的大树小苗,都一一进行着编号。已经在冰灾中死去的树木,则统统成为了这个春天的非正常凋落物,由另一组调查人员负责收集、称重,并在后期烘干后,进入实验室测量其水分和C元素等变化。
  第二天,不巧是一个大雨天。70多岁的昆虫学家顾茂彬和搞森林植被恢复的老专家郑教授也加入到了创建样方及实地监测中。戴着老花眼镜的顾老主要负责森林昆虫调查,老人显然也是爬山高手,在陡峭的岩石与杂树倒木中,顾教授居然也能跟年轻人一样山上山下地冒雨取样。“我做的是五点取位法,主要看森林土壤表层的昆虫量有多少?是些什么神仙?”老人十分风趣,找到合适的调查小样方后,他便摘掉眼镜,用双手一把把抓去表层落叶和半分解物质,专注寻找那些2-3厘米左右的昆虫。奇怪的是,这一天的昆虫样点调查中,能找到的昆虫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少。“不知是不是直接受冻灾影响”,顾老说以后会对固定样方的昆虫量做一个长期监测。
  每个调查队员在连续多天的冒雨作业下来,通常都是全身湿透一身泥。但最让人害怕的还是在山上碰到毒蛇。调查中,天井山的技术员小杨一眼看到一条土褐色毒蛇,就在顾老脚下,却一点声音也没敢发出来。因为老人此时正双手抓住高处的草树,全神贯注地征服着一大陡坡,万一人蛇两受惊,后果难以想象。
  雨越下越大,等第二天的调查结束时,科研人员发现第一个灾后森林监测点的建立和调查工作,还远远没有按预期完成。“以前大跃进式的设想,以为一天能搞完一个点,看样子不行了”,爱讲笑话爱喝酒的黄博士为这天的监测调查,做了一个小结。

  ■灾情报告
  广东省林业部门的灾后统计显示,年初冰雪灾害中,全省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7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受灾,森林受灾面积22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在这些枯燥的数字中,粤北南岭的灾情占了一大半。而最严重的森林灾情,又主要集中在粤北海拔400——1100米高度的山体上。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