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森”巧治三大拦路虎

  在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广州是敢饮“头啖汤”的一个城市。在这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何让森林进城?记者昨天获悉,广州巧用“旧城改造增加绿地”、“保护南北绿肺”、“构建自然的广州森林植物群落体系”等众多具有广州特色的法宝克服了横在广州“创森”面前的三大“拦路虎”。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正以一座森林城市的崭新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徐正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在我国南方五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广州率先提出“创森”;在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广州目前是唯一提出并实践“创森”的城市。
  南北肺为广州留绿色
  广州“创森”面临诸多困难。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教授告诉记者,广州完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树种数量比例”、“城市森林自然度”等三项“创森”指标的困难最大,而这三个指标恰恰衡量了一个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克服这三个困难也为广州“创森”展现了三个亮点。
  众所周知,广州城区建筑密集,地价很贵,绿化成本很高,但广州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预留32%的空间绿化,新城区则预留35%~40%的空间绿化。同时,广州大力保护好城区的南北肺——3.3万亩白云山和1.8万亩的海珠生态果园,付出高昂代价为广州市民在城区内留住了一片绿色。
  “森林围城、森林进城”
  一个城市的原生态是否受到保护,主要通过“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树种数量比例”来体现。“城市森林自然度”则反映了城市绿地建设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是否有机结合,是否接近自然。以前,广州绿化大量引用外来物种,乡土树种使用比较少,人工营造的森林往往陷入树种单纯、形态形式单调的困局。
  近十年来,广州大力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在城市绿化中,充分利用乡土树种,注重多物种、多层次科学搭配。目前,40多个人工混交群落、617种乡土树种逐步构建了近自然的广州森林植物群落体系。单单是“青山绿地、碧水蓝天”一期工程,广州就重点在城乡接合部建设16条主干道林带、13个森林片区、119个森林景观节点;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建33个绿化广场、55个公园、56条河道绿带、补种树木6万余棵。2007年,广州“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树种数量比例”达到82.5%,“城市森林自然度”达到0.503,均已经超过国家要求。
  李敏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已经成功打造外围的森林围城系统,城内的园林绿地系统、城市的江河水系三者一体化的完整自然空间体系,为广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广州全市已建成森林公园45个,面积100.5万亩;森林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4.9万亩;湿地森林公园2个,面积3万亩;果树保护区1个,面积1.5万亩。大型植物园1个,面积5000亩;大型动物园2个,面积4000亩。
  基本实现开门见绿
  之前,广州城市主干道、7大公路出入口两边绿色生态走廊尚未完全形成,城市部分绿化植被结构单一。
  “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州在城市内部建成一条条沿公路外延的绿色走廊,以及一个个因地制宜建起来的大小公园、城市绿化广场、水系绿化景观带、街头园林节点等。不仅如此,2010年以前,广州将在东、南、北各方向建立、完善、拓展五条贯穿城乡的道路林带,形成绿色走廊,贯穿重点森林公园、中心镇村、绿色生态旅游景点等。目前,部分工作已经完成,部分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今天无论你走在广州的哪条街道上,都可以看到路两旁摇曳着令人怦然心动的绿树红花,享受着绿色林木给生活带来的愉悦。
  在广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目前,广州有城市公园191个,面积5.9万亩,绿化广场及小游园数百个。居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日益完善,全市共有花园式、园林式小区585个,占全市小区的61.1%。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739个,占全市独立庭园单位的61.3%。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拆墙透绿率达96.3%,基本实现市民出门见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