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进森林公园建设 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力度,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不仅拓宽了林业发展空间,还创造了林业新优势,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推动东莞市从传统林业向生态林业、旅游林业转变,将林业事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以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拓宽林业发展空间
  2003年,东莞市提出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方针,创新森林公园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加快了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产权上,维持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属不变;林权上,允许国营林地与集体林地并存;管理上,打破按产权分片管理的旧模式,成立森林公园管理处,由市政府统一管理;资金投入上,市财政投入6亿元、有关镇街配套部分资金共同建设。经过努力,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同沙、黄旗山、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于2006年相继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六大森林公园建成开放以来,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日均客流量达3.5万多人次,年迎接游客达1400多万人。2007年市人大组织全市400多名人大代表视察了大岭山森林公园等城建亮点工程,充分肯定森林公园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由此,东莞林业工作也实现了“双转变”,即从单一保护森林资源,向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转变;从单一的林业管理,向林业管理与森林旅游管理转变,有效地拓宽了林业的发展空间。
  以森林公园为依托,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从实践来看,建设森林公园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一是强化了林地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林地保护已成为东莞市资源保护的难题。通过建设森林公园,东莞市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六大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达303平方公里,占全市林地面积48.7%、陆地面积12.2%,所有纳入森林公园范围的土地严格限制开发建设,使东莞市最优质的生态资源和大部分林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二是强化了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东莞市在森林公园内划定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范围,明确了10个野生植物群落的管护责任单位。三是加大了资源管理力度。东莞市着重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建立了森林防火预警机制,成立了8支共200名半专业扑火队伍,启动了20.5万亩的封山护林工程,严厉打击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以森林公园为突破,推动生态环境优化
  东莞市六大森林公园分布有15万亩天然次生林,存在一些景观和功能较差的纯林和低质低效林。近年来东莞努力打造森林景观精品,共改造了3.7万亩纯林和低质低效林,补植套种红苞木、乌桕、枫香等30多个乡土阔叶树种,补植株数达332万株,使森林公园植物群落更加丰富,森林景观更加多姿多彩,形成了杨桥坑、花灯盏、石洞胜景等一大批以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亮点的风景区。
  以森林公园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阵地
  在森林公园建设管理过程中,东莞十分注重培育生态文化。一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保护大岭山林场知青点旧址,建设游客综合服务点、景点解说标牌、森林生态宣传栏、植物标识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打造生态知识教育基地。二是加强森林公园宣传。通过印发《东莞市森林公园简介》、《东莞林业生态景点简介》,制作森林公园风景宣传光碟,开通森林公园网站,开展大岭山东江纵队怀旧旅游,组织登山节、赏花、摄影等活动,在“禾雀花”群落和“短萼仪花”群落开花季节联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扩大了森林公园的知名度。三是建立植树基地。东莞市规划了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和松山湖产业园三个市级植树基地,各镇也规划公园为植树基地,深入开展“东莞有我一棵树,增添东莞一片绿”的义务植树和绿地认建认养活动。截至3月底,今年全市共有36万多人到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参加植树,植树180多万株,建立了“南都读者林”、“军民共建林”、“和谐林”、“东莞证券林”等义务植树基地69个、面积3500多亩,28个单位团体参与绿地认建认养,认养面积达9500亩。森林公园不但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处,还逐渐成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东莞市人民政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