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张建龙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在广州市联合举办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意义十分重大。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对论坛十分重视,亲自出席论坛,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规范作用,要求社会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生活行为限制和规范在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范围内。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一)林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森林和湿地是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60%的氧气。我国湿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国淡水资源的96%。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绝大多数要靠林业来治理。在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实现生态良好的进程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2003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二)林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资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和资源消耗仍将进一步增加,能源不足、资源短缺将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能源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就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以森林资源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体。木材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原材料中惟一的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需求量日益增长。我国有着丰富的林地和物种资源。通过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43亿亩林地、8亿亩可利用沙地、8000多种木本植物、24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30000多种野生植物以及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资源,完全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巨大需求,有力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专家估计,到2050年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三)林业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世界著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利指出,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这说明,只有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是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先锋,完全可以在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提供林业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增添更多的生态福祉。
(一)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生态产品日益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社会,是生态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只有生态产品不断丰富,我国的生态状况才会不断改善。当前,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以森林、湿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是生态产品的最大生产部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保护,全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有效保护了47%的自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毛乌素、科尔沁等重点沙区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的快速发展,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林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完善林业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加快速生丰产林和大径级珍贵树种培育,大力推进能源林、碳汇林基地建设,确保木材产品供应。加快发展森林饮食生产加工、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生物制药等产业,满足人们改善膳食、营养保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愿望。加强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积极发展各级森林公园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和农家森林旅游,提升林业服务业水平。大力推进木本粮油发展,抓好低产油茶林更新改造,建成了一大批高产示范基地。编制《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为生物质能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态文化不断繁荣,文化产品影响继续扩大。通过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增强生态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丰富生态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树立生态道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在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生态文化设施全面加强。举办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生态摄影展、文艺家采访和生态笔会等活动。制作播出了11集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深刻阐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系,生动展现了人类—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目前,全国生态文化已经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为普及森林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城市,大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拥护,越来越多的市民生活在森林环抱的都市。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广州、杭州、武汉、大连、宝鸡、洛阳、阿克苏等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农村,通过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绿色小康县、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意识普遍增强,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只有形成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爱林、护林、兴林蔚然成风,我国才能实现建设秀美山川、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变为现实。
第一,林业生态建设肩负的使命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解决生态危机,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生态环境良好,是时代赋予林业生态建设的光荣使命。林业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等领域。这些工作的社会性都很强,都属于为全社会、全体公民服务的公益事业范畴。每一个领域任务的完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独立承担,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公民、社团、企业、学校等,都负有保护生态、参与生态建设的责任与义务,都要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广大公民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认真履行植树义务,践行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当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广大企业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承担起生态责任,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广大社会团体要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为林业生态建设大声疾呼,成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广大学校要将生态知识普及和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和树立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活动,为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林业生态建设遇到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林业生态建设具有涉及面广、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等特点,面临众多挑战。一是繁重的建设任务与社会参与程度不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30年了,但2007年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仍然只有48%。还有许多公民植树爱绿的意识还不强,参与意识不高,面对一个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60%的国家来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观念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大量的资金需求与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些年国家拿出大量的钱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但是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需要做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长期大规模地将财力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也不太现实,需要全社会多种形式的积极投入。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要求与生态文化建设薄弱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原动力在社会文化。克服个别地方政府和干部破坏生态求得一时政绩的根本方针在于我们的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止个别地区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破坏植被行为的根本措施在于群众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动员各界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事业的根本手段在于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而正确的政绩观、世界观、文明观,根本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克服困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应对。
第三,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机遇需要全社会共同把握。从世界范围看,林业发展进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兴起了一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从我国实际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问题非常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作出和施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赋予了林业新的使命和任务。可以说,林业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林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国家在法律规定上、政策优惠上、投资回报上,都对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给予鼓励、认可和支持,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平台。林业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也是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实现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只有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才能把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次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由林业、教育、工会、共青团共同主办,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积极参与,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携手推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和有益尝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