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生态网——广州市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纪实之四

  中国绿色时报6月16日报道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优化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从2002年起,广州就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林业发展思路。   从2004年起,在实践的基础上,广州又进一步编制了《城市林业发展概念规划》、《城市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沿海防护林规划》、《青山绿地行动计划》、《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着手用系统思想构建广州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   广州的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特点是,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全面整合山地、丘陵、岗地森林,大力营造道路、水系、沿海各类防护林,全面建设花卉果木基地、城区绿化基地、城镇村庄绿地,建立起以山丘岗地森林为主,各类防护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镇村庄绿化镶嵌的城乡一体化的立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从空间分布格局上讲,可以概括为“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   “一城”,是指广州的传统中心城区,包括天河、白云、萝岗、越秀、荔湾、海珠、黄埔7个区。在城市中心区,城区的绿化建设既要与悠久的园林文化相结合,更要与时俱进,从过去比较注重视觉效果转移到既注重视觉效果又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轨道上来,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地”,是指广州市的中北部山丘地、中南部丘岗地和南部砂田地。   中北部山丘地森林保护区,包括从化、增城、花都、白云等区市以及天河、黄埔部分地区范围内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森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围城”战略的关键地区,也是广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确保广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石。   中南部丘岗地,处于海珠区和沙湾水道之间,城市发展速度快,是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地带。主要规划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设置生态隔离带,道路和城市建设应尽量维护区内众多岗地原有的自然地貌特征和植被特征,并以海珠区果树深护区、番禺北部农业生态保护区为主体,把这一地带建设成为广州的“南肺”。   南部砂田地,是指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南的部分以及南沙区,主要以砂田滩地为主。结合其“水道众多,河网纵横”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河网水系及滨海绿化带、道路绿化带、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架构,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广州观光生态农业区和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区。   “五极”,是指与传统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花都、从化、增城、番禺、南沙5个“卫星”区市(县级市)。这5个区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及经济社会状况等的不同,各有侧重、形成特色。   花都要突出加强城区周边地带的丘岗地森林恢复与改造,同时要围绕新白云机场建设完善主千道路林带建设。   从化处于广州水源供应地,要在提高城区绿地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保护和建设,营造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   增城地处山区河谷地带,周边有比较好的森林环境,重点应放在突出森林旅游的主导地位,加大林分改造力度,提高林分质量。   番禺作为广州“南拓”的重点地区,城市森林建设要在提高城区绿地质量的基础上,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一方面要重点保护好丘岗森林和构筑生态廊道,另一方面要对新建区留足森林发展空间。   南沙作为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的城市建设发展迅猛。要结合城市发展做好森林建设规划,避免走先建后拆的老路。重点是加强南沙城区丘岗林地的保护和改造,加强湿地、水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森林生态建设空间。   “七带”,是指为维护广州市域的生态平衡,在生态敏感地带构筑的7条“区域生态走廊”,是包括林地、农田、果园、水体、园林绿地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复合生态廊道。   北部山前缓冲带:是广州北部山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比较敏感,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经济果木林发展面积大,同时许多山体受到采石开垦破坏,需要加大恢复力度,重点建设生态风景林。   流溪河生态保护带:流溪河是广州城区主要的水源供应渠道。为保护流溪河水质,防止沿线面源污染,必须在沿岸全线建设有一定宽度且生态保护效果好的自然状态下的沿河生态防护林带体系。   西部污染控制带: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利用水岸林建设,连接现有块状绿地,形成绿色廊道,控制广州西部诸城的工业粉尘,防止大气污染传播至广州市区。   东部湿地恢复带:结合东莞在东江沿岸规划建设绿化林带,形成沿江林水结合湿地恢复带,与海珠区果园、番禺区东部林地共同构成广州东南部的巨型绿地,为广州、东莞市区输送清新湿润的空气。   中部城区隔离带:位于中心城市和南部新城之间,经以飞龙世界、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林网,在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生态隔离带。   南部水体净化带:包括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通过加大南岸的绿化建设,增强净化功能,为南部农田提供安全屏障保护。   沿海生态屏障带:是指南部沿海滩地防护林建设地带。重点把湿地保护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为发展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生态产业提供可靠的环境保障。   “多点”,是指市域范围内包括石滩、太平、沙湾、狮岭、江高、新塘、鳌头、石楼、炭步、太和、良口、中新、花东、钟落潭、大岗等村镇绿化在内的较大规模的点上“绿块”。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对65个镇进行调整撤并,建立中心镇。通过加强这些地方的造林绿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森林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作用。   记者在广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采访,面对“广州市城市森林持续发展规划”蓝图,听着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林业局局长郭清和系统地介绍这个体系时,深深地为广州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气魄所折服。(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