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没任何一个保护区物种有这么全”,在生态学专家张金泉教授看来,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层古老,最古老的底层显示为距今18亿年前开始的震旦纪。因此,很多古老的植物在这里出现。
石门台保护区地处北回线北缘,北江中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区,境内地层古老,地貌又相对其它保护区复杂,故动植物南北交错渗透,物种起源历史悠久,多样性丰富。
鹿洞大峡谷位于保护区西北端,基本没有开发,沿途只是修建了几个小水电站。这里是广东最长最深的峡谷群,长达20多公里,谷深100-300米,峡谷内瀑布成群,奇峰林立,是此行探秘之旅的意外收获。
喀斯特地貌
原始溶洞 均未开发
此次探秘之旅本是冲保护区的喀斯特地貌而来。
石门台保护区有不少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各式地下溶洞也是美轮美奂。
车从英德市区驶出不久,便可见路边一座座千奇百怪的小山包,有些光秃秃裸露着,也有些被低矮的乔木覆盖。在仙桥地下河地下溶洞入口,只见一个巨大的石钟乳半空悬吊在入口中央,像一颗巨大的兔牙,挡住了往里探奇的视线。地下河流出的溪水潺潺,丁冬作响。
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英德市已发现的较具规模的溶洞有12个,现已开发洞天仙境、仙桥地下河等4个水洞,宝晶宫、溶洞温泉等3个旱洞。而保护区内的溶洞均未开发。
说起石门台的地貌特征,张金泉教授分析,石门台的砂岩地貌与张家界相似,但规模和发育程度不及张家界。
峡谷群落 长20公里
在保护区前进保护站站长孔明带领下,18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保护区西北端的鹿洞大峡谷。
鹿洞大峡谷又称英德大峡谷,是广东最长最深的峡谷群,长达20多公里,谷深100-300米,峡谷内瀑布成群,奇峰林立。
孔明介绍,鹿洞大峡谷与乳源大峡谷其实是同一条峡谷,只是分属乳源、英德两地管辖,叫法不一。乳源大峡谷只有3公里左右,而鹿洞大峡谷全长近15公里,另有中崆大峡谷等多条旁支,资源更丰富,景色更秀美,“一直没钱开发,只能看着乳源流口水。”
“一线天”是鹿洞大峡谷一个旁支,位于前进一级水电站边,侧身探下,落差达七八十米,峡谷两崖最宽处也只有10余米,窄处仅几米,谷底一条山泉缓缓流去。放眼望去,50米开外的两崖间传了一丝光亮,“一线天”由此得名。崖顶一块大青石,人称“情人石”,可围坐三四人,从此处极目远眺,崖下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尽是葱郁之色。
车沿着前进保护站背后的一条山中小路盘旋直下,一路峭壁悬崖,十分险峻。空中迷雾蒙蒙,对面乳源火焰山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半个小时后,车终于下到落差近300米的鹿洞大峡谷谷底———前进二级水电站。这里正是鹿洞大峡谷与乳源大峡谷的分界处。
已近夏末,谷底溪流中的水不大,最深处也不过两三米,清澈见底。峡谷地质断层明显,两侧绝壁峡谷,两崖相距不过一二十米,而乳源大峡谷段,崖宽少则有五六十米,最宽处近千米。
最大保护区
物种之全 广东第一
“广东没任何一个保护区物种有这么全”,在张金泉教授看来,石门台保护区的地层古老,最古老的底层显示为距今18亿年前开始的震旦纪。因此,很多古老的植物在这里出现。
“除了气候,地貌也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教授说,保护区面积大,原有8万公顷,比现在面积排第一位的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还大,即使是缩减成目前的33555公顷,仍然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与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三个保护区连壤,对物种的保护更有利。“保护区的地貌复杂,形成了很多小环境,植物种类也就多了,位于食物链更高一级的动物自然食物更加丰富,种类也就更多。
保护区科研宣教科黄林生介绍,保护区这些年也发现了一些独有的“新种”:1999年,华农教授田明义在此发现了“石门台大步甲”;2005年,华南植物研究所邢福武与学生在此发现了“广东含笑”;今年,华南菊头蝠在保护区附近采集到1号样本,并成为该新种的模式产地之一。
猴哮两岸 鹭鸟翔集
鹿洞大峡谷的尽头,2006年竣工建起了一座锦潭水库。该水库也是保护区内唯一的一座水库,对于增大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意义非凡。
9月19日一早,我们一行人乘船漫游锦潭水库,船刚行不足10分钟,远处竹枝上开出的朵朵“白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好大一群白鹭!”
白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南方为留鸟,北方为夏候鸟。白鹭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是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人称“环保鸟”。“今天我们发现了大嘴乌鸦、燕隼,还有极北柳莺,极北柳莺是一种冬候鸟”,浙江大学张建新博士说。他参与广东省候鸟监测已有四年,每个季度都要来石门台保护区,这是他今年第三次来这里,前两次是4月和6月,分别做春、夏季的候鸟监测。
乘船漫游锦潭水库,沿东坑朝鹿洞大峡谷驶去,水平如镜,秋日落叶点缀缤纷。峭壁间涓流不断,虽不及长江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但两岸峭壁林立,怪石嶙峋,又绿荫叠翠,众人惊呼“有三峡气势”。
几只水鸭在我们船边游弋,突然兴奋,表演起凌波微步来,扑腾着翅膀踏着水花而去;岸边不时传来声声猴叫,还有大群的白鹭、老鹰在水面上空展翅翱翔。
在水库东坑尽头,从鹿洞大峡谷谷底缓慢流过的泉水,由石隙夺腔而出,或在近千平米的砾石河床上荡漾。几百只蝴蝶在砾石河床中飞舞,有白色的、蓝色的、黑色的,五彩斑斓,煞是好看。
前世和今生
黄洞迁村 水库兴起
随行的谢晋航说,船底六七十米的地方,两年前曾是一个叫“黄洞村”的地方,“2006年6月7日下了一晚上大雨,水库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黄洞村新村小组村民谢亚才和他的老乡千人,原来都住在水库底下。“家里原来有四五只老黄牛,我们现在没有地,牛也全卖了”,35岁的谢亚才说,水库下埋着许多童年的回忆:家里的老土坯房有100多年历史,面积很大,形如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东、南、西、北四个门;门前有一棵老枫树和3棵牛筋桑树,每棵都有20多米高;大门口50米远有一口自家的大鱼塘,“那时候什么鸟都有,家家户户都有鸟枪。”
不过,最让谢亚才铭记的是:每次大雨,只要连续几个小时,必有山洪暴发,村里处于山脚下,家家户户都要遭殃,农田经常被淹。1999年,保护区开始策划新建水库大坝。2006年,锦潭水库建成,谢亚才和村民们才搬到石轱塘镇上住,不过他们都失去了田地,当地政府给每人每个月发150元生活费,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寻找生计。谢亚才在水库大坝边开了个小饭馆,修水库的六七百号人陆续离开后,生意一直冷清,他盼着水库的旅游设施尽快完善,这样小饭馆的生意才能红火。
夜宿鸟巢 日忧人扰
晚上在黄蜂寨的“鸟巢”睡了一晚。这些“鸟巢”是用木头搭建在大树上,距离地上2-8米不等,周围的环境基本保留了原天然面貌,每一座鸟巢都有青翠的树木簇拥。
保护区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因为路不好,大多是躲在深闺无人知。天门沟算是有点名气。相传凡人只要跨越其间、涉过水石长廊、洗尽凡尘即可成仙。天门沟按地理分九站一廊,全沟四大落差、百余级流水瀑布,长5000余米,136米的天门飞瀑垂直单级落差居全省之冠,泉水入潭,像似一颗蓝宝石。而在山顶上的百鸟堂草甸,则是连绵的高山草地。
天门沟口原始森林中,九州驿站已建成树屋50余间,通过空中平台连接成寨,吸引了不少驴友前往。保护区原来面积太大,东西最宽处74公里,南北最宽处24公里,涉及8个乡镇,当地人在区内活动颇受限制,保护区因而面积缩减一半。正在施工的武广客运专线,共有9495米经过保护区的沙口辖区,设计有3个隧道5个进出口,隧道总长度占总长度的93.6%.令人忧心的是,频繁的人类活动始终会对保护区造成伤害。据石轱塘保护站站长曾阳金介绍,此前施工过程中,已发生对桫椤、苏铁蕨造成部分伤害。
■传说
扁担扫路劈石为门
——石门台得名由来
石门台保护区正中心有个天门台村,村里的山上有两条石柱并立,其形似门而得名石门,加上石门的西南500米左右的路边有一石板,其形似台,故称石门台。保护区也因此得名。1997年,“当时不少人提出来要把保护区命名为‘’船底顶自然保护区‘’,我坚决反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张金泉时任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认为,船底顶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内,人迹罕至,附近区域植被保护非常好,如果以此命名,势必吸引大量游客,资源容易遭受破坏。最终,林业部门采纳了这一建议,将保护区命名为“石门台”。
其实,关于石门台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横石塘田最铺何屋村出了一个仙人何麻牛,力大如牛,能把石头当猪仔一样赶着走。有一天,何麻牛赶着一群石头、挑着一担货去罗仙坑洞,在水头洞碰到一个老人,他问老人:“看见我的猪仔没有?”老人答曰:“猪仔我没看见,石头倒有一群,它们已到独丘田了。”
何麻牛一听,把扁担一放,两筐货物再也挑不起来,变成了黄思脑和五郎嶂两座大山,猪仔全变成了独丘田山上的乱石。
老人道破天机,何麻牛非常恼怒,就从五郎嶂背后绕回去,遇见一石壁挡住去路,他挥起扁担劈下去,打了一道二丈多宽的石缝,即石门;再往前走又遇一石壁挡路,他挥起扁担横扫过去,石壁被劈成平台。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石门台。
■保护区档案
◎基本资料:成立于1998年12月,位于英德市北部。总面积33555公顷,为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物种: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达2471种,脊椎动物396种,昆虫1799种,大型真菌12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分布面积广,几乎每个山坑的溪边水旁的潮湿环境都有分布;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47种;有昆虫的2个科学界尚未发表的新种,12个广东省新记录种。
◎观光指南:从广州经京珠高速,在佛冈出口转英佛公路至英德市,再经英浛公路行驶至浛洸镇,再行使约30公里即到。
◎访客中心:电话0763-2239682,相关信息请查询www.gdnr.org.cn.
采写:本报记者 饶智
摄影:本报记者 方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