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文: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主体作用


  编者按:11月18日,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在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作了题为“以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为抓手,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主体作用”的主题演讲,对城市森林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着重论述了广东科学发展五个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演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现将演讲全文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吸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发扬。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达的林业已经成为国家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打造宜居广东,建设美好家园,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并肩负光荣使命,要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城市森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目前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约2万个,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有5.94亿,城镇化水平达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二十五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79%的外来投资,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约有一千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不久的将来城镇人口将会超过农村人口。采取措施保护好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增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关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呼唤森林回归城市,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贮碳库、资源库、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1公顷森林年均涵养水量1000多立方米。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作用,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生态差距,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没有森林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就难于保障,城市其他各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制约,建设生态文明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和一条难以实现的口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林业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广东掀起城市森林建设热潮

  在广东,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超过农村人口,占了全省总人口的55%,城镇化率达到60.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69个百分点。而在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为77.32%,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除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城市外,在各省中广东的城镇化水平已多年在全国保持第一。基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对林业能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城市森林建设的热潮已在广东形成。
  在上个世纪未,广东开始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林业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林业建设的概念和功能开展了深入研讨;选择了中山市作为全省发展城市林业的试点市,组织力量编制了该市的城市林业总体规划;提出了加快城市林业规划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建立起目标一致、功能协调、效能最佳的城市森林系统,满足城乡人民对舒适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森林建设热潮在南粤大地迅速掀起。各地纷纷采取不同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秀美的城市森林景观,城市森林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广州市把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首善之区,优化城市环境、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树立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有力举措,摆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投资上百亿、规模宏大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等城乡生态绿化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建设道路林带、绿化隔离带、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工业防护林、农田林网、新农村绿化等,以“林带+林区+园林”的绿化模式,实现“山上山下统筹、农村城市并举、平原沿海兼顾”的林业发展战略转变,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网络化、立体化、群落化,多效益、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目前“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已进入第二期,计划2010年9月全面完成,届时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
  深圳市在2000年编制完成了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并把生态风景林工程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项目,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逐步提高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该市还以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提出了“生态深圳、绿色大运”的工作目标,在今后两年时间重点建设15个森林公园,改造14条主要交通干线两旁第一重山的生态景观,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滨海之都,森林之城。
  中山市为整体提升绿化水平和档次,对绿化工作全面规划,以高标准统筹城乡林业建设。近三年来共安排资金超过 6 亿元用于全市“四旁”绿化工作,改变城乡绿化以往树种单一现象,逐渐采用多树种,向“一路一树,一树一景”的生态景观目标迈进。今年该市又推出“绿色乡村”亮点品牌工程,逐步缩短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如城市一样,有路必有树,有河必有绿。
东莞市把“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幸福家园”作为实施“双转型”战略的主要目标,以工程建设带动绿化,重点建设山上绿林、田园绿片、小区绿景、环城绿带、广场绿地的“五绿”工程,重点开展林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的“三网”工程,打造层次化、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系统。
  经济欠发达的河源市,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生态建设步伐。近四年来累计投入近3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位于粤东山区的梅州市,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明确了“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的工作思路和“打造广东生态、平安、文化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今年9月,梅州市还与省林业局签订了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签订了协议,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
  惠州市在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城市的同时,加快了绿色城市建设步伐,投入资金 5亿多元改善惠州投资和生态环境。今年又提出再投资3个亿,用6年时间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市容面貌,全力打造绿色“惠民之州”。
  在南粤大地,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营造森林生态为特色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已形成热潮。

  三、科学发展“五个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的林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85年,我省启动实施“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造林绿化运动,在全省范围兴起植树造林高潮,580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199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1993年提前两年全省实现绿化达标。接着又在全国率先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0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3%,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到了7040亿元。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广东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广东要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广东林业把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目标,提出科学发展“五个林业”: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示范省,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维护生态健康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开展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和“万村绿”建设,打造良好的城乡人居和发展环境,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广东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民生林业,打造林业惠民经济。大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全面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挖掘林业潜力,拓展林业经济功能,最大程度实现林地价值,既保障林产品的供应,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文化林业,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全面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强化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生态文化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拓展生态文化发展新领域,积极弘扬生态文化,构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生态文化,为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撑。
  科学发展创新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创新林业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各项林业改革,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发展和谐林业,维护生态安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生态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有效化解制约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化解林业内部不和谐的因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到2015年,广东将完成全省大部分针叶纯林林分改造,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1000万亩;基本修复粤北受害森林,高质量完成天然修复与人工更新造林1000万亩;基本建立具备抵御台风、风暴潮能力的沿海防护林体系,高标准建设基干林带2000公里;建设高效益商品林基地5000万亩;在市区、县城周边、主要道路、大江大河两旁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实现全省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努力打造宜居广东,建设美好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到2020年,全面建成林业生态省,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8%,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