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柯柯牙精神” 积极探索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城市森林论坛(七)

              中共新疆阿克苏市委书记 牛学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阿克苏市位于新疆天山南麓、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世界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上游,是一座由维、汉、回、哈等30多个民族组成的边疆城市。   没有亲身领略过阿克苏迤逦风光的人,很难想象出今日阿克苏的美丽迷人;没有亲身体验过昔日阿克苏荒凉景象的人,很难想象出昔日阿克苏的落后;没有亲身经历过阿克苏翻天覆地变革的人,很难想象出阿克苏各族人民创造的“柯柯牙精神”蕴含的勤劳、智慧、忠诚和勇敢。   阿克苏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之水”,古称“姑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被当地人民誉为母亲河的阿克苏河和多浪河穿城而过,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祥地。阿克苏是一座古老神奇的城市,也是一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近年来,英雄的阿克苏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加快新疆发展的机遇,结合生态恢复工程和农业转型,将城市森林建设与生态植被、水体保护和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打造“水韵·森林之城”为目标,着力建设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优质特色经济林产业体系和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森林城市考核组成员一致认为:阿克苏通过城乡一体、统筹推进,构建生态林、经济林、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生态绿化体系,将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和郊区农民致富的迫切愿望紧密结合,从而很好地诠释了绿洲生态型森林城市的内涵,为西北干旱欠发达地区创建森林城市树立了典型,提供了一种模式。   奋斗的过程是艰辛的,奋斗的成果是喜人的。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绿地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2平方米。昔日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的边城阿克苏,如今依偎在著名的柯柯牙防护林、库克瓦什防护林的绿色怀抱之中,城区内外林水环绕、绿荫葱翠、鸟语花香、自然和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 、“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 和 “国家级优质商品棉基地”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9.19亿元,比2002年增长97.2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8.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3.5元,比2002年增长143.2%。阿克苏踏着科学发展的节拍,追赶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一、“柯柯牙精神”是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的一大法宝   阿克苏大多是戈壁荒漠,在这样恶劣的地貌上扩大绿化面积,需要付出比内地城市多几倍的投资,更需要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阿克苏市年均降水量不到70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1950毫米以上。多少年来,这里风起沙来,遮天蔽日,吞噬良田,时刻威胁着绿洲城市的稳定和安全。为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从1986年起,阿克苏市在系统总结前人防风治沙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靠各族干部群众和驻地部队官兵等的义务劳动,在城区北郊和东郊的万古荒漠上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五届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的干,历时23年、80余万人(次)参与,累计植树造林12万余亩,栽植各类树木千万余株,在昔日戈壁荒滩上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绿色长城”,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被自治区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已成为阿克苏各族军民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阿克苏各族人民群众亲手树立的一座不朽的丰碑。2000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来到柯柯牙参观,他抚今追昔,面对柯柯牙的巨变感慨地说:“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柯柯牙就是榜样”,并亲笔提词。通过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阿克苏人打造了“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这已成了阿克苏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成了我们森林城市建设的一大法宝。凭着柯柯牙精神,我们用艰苦不懈的努力,又实施了库克瓦什治沙绿化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退耕还林、优质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使绿洲屏障得到有力保护和发展,使受保护的农田面积从1978年的14.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75万亩,沙化、盐渍化、退化的草场得到了保护和恢复,部分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部分流沙被控制,昔日“沙进人退”的局面正在改变,绿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绿洲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绿洲的社会经济承载力。   二、坚持经营城市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型森林生态文明城市   阿克苏市作为毗邻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共和国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只有把自身发展的比邻国好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更好地借外力发展,更好地提升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地区。为了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增强阿克苏市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西部最佳投资环境”的目标,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拆墙透绿、多浪河、迎宾湖景观水系等多项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型森林生态文明城市,形成了绿地匀布、林水相映、自然和谐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一是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是建设森林城市的长效之举。我们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把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对全市192.06平方公里的湿地及城郊4000亩的原始胡杨林实行强制性保护,进行了复壮、封育,以恢复其生态原貌,并对湿地内的野生动物进行了有效保护。现在湿地范围内伴生有柽柳、罗布麻、甘草、梭梭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多种,栖息着金雕、黑鹤、新疆大头鱼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鹅喉羚、塔里木免、白鹭、苍鹭等2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有自治区地区地方重点保护动物70余种,通过有效保护,这些半荒漠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按照“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针,集中整合植保、森防人才技术力量,加强苗木检疫和病虫害监测,综合运用种植诱集带、安装杀虫灯、喷洒石硫合剂、束防虫膜、涂粘虫胶等生物防治手段,尤其是在植被区、果园和抗震安居房屋顶建造麻雀窝10289个,招引麻雀、释放天敌,及时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既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有机、绿色;又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森林城市建设。从2005年以来,我们不惜投入1400万元聘请国内顶级规划设计院按照高标准的要求,为我市进行了森林城市、水系、多浪河景观带等的设计规划,并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评审,历时三年形成了“三廊、十五核,绿网覆盖,绿脉放射”的森林城市规划。紧接着,我们把已批准执行的各项规划的控制性指标,立即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永久性地确定下来,充分发挥规划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能作用,严把标准关,特别是把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作为重要指标,绝不允许随意改变规划用途,降低标准。同时加强城市规划执法,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提升了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和质量。三是以独具特色的风格绿化美化城市。以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道路绿地为骨架,庭院绿地为基础,城郊防护绿地为屏障,注重将城市中心的各类绿地与外围的森林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力实施拆墙透绿、拆房建绿、见缝插绿、庭院增绿、小区添绿,发展立体绿化,先后建设了多浪公园、胡杨公园等30多处独具特色的公共绿地和城市公园;结合道路改造工程,按照规划指标要求控制道路绿化带宽度,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用地面积的25%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达标率80%以上,而且是一街一景,自成风格,每条街道绿化带都形成了乔、灌、草、花高低错落的立体化格局;在树种配置上,我们以突出植物景观为重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选用本地长势良好且景观效果好的胡杨、新疆杨等乡土树种外,还选择了引种驯化成功的120余种优良树种;配植上采用乔灌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效果。这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和谐搭配,既使得绿地系统更加协调,绿地功能更加完善,又使得自然风景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四是着力构建“六纵四横十一湖”的水网格局,做足水文章。我们充分发挥穿城而过的多浪河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着力构建“六纵四横十一湖”的水网格局,以水建绿、以水养绿,着力强化水体营造对城市景观的点睛作用。于2006年启动的多浪河景观带改造工程,正式拉开了我市城市景观水系建设的序幕,一期工程于明年五月建成后,将成为阿克苏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极大的提升城市品位。迎宾湖今年年底建成后,月亮湖、多浪河二期和七彩河工程于2010年5月完成后,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 “水韵·森林之城”,将正式在茫茫戈壁沙漠中崛起。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实现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城市森林的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在西部绝大部分是荒漠戈壁的地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建设,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形成生态林、经济林、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将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和郊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紧密结合,既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有序扩张,又确保了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农民耕地不受破坏,有效解决了城里人要生态和郊区农民要致富的矛盾。二是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立足于阿克苏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名优特林果资源,把以红枣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林产业作为继棉花之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来加快发展,既实现了特色林果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又构成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和护卫城市绿洲的特殊防线,使我市林业走上了以林养林、林果畜结合、靠林增收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有效解决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是坚持完善创新机制,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阿克苏这样一个财力并不雄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单靠财政投入搞生态建设是不现实、不客观的。我们认为群众才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城市森林的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大力发展非公林业,广泛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森林建设,彻底转变以政府为主的投资模式和营林机制,有效的解决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坚持走节水型发展路子。水资源的相对不足是西部干旱地区生态建设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作为一个沙漠边缘的绿洲城市,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走节水型发展路子是西部干旱地区建设森林城市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把地表水节约利用与地下水的有序开采相结合,集成使用喷、滴灌高效节水技术与供水到户等常规节水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扎根戈壁建设林果盛苑,征服大漠绿化美好家园”。这既是我们“创森”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森林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我们的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更好,把“国家森林城市”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真正使城市森林成为阿克苏的特色、成为阿克苏的形象、成为阿克苏的品牌。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人类文明将从砍倒最后一颗树结束。森林城市的建设,将阿克苏带入了现代文明,将阿克苏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美丽的阿克苏欢迎您,文明的阿克苏人民欢迎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