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南朗镇翠享村虽然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平凡小村中的一个,但它却因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出生在这里而名扬天下。
1866年,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于此。孙中山先生故居西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海。沿广州至珠海高速公路(东线)翠享站下,向左行驶5分钟即可抵达,大门口耸立着“天下为公”的大牌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到这里旅游,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伟人故里历史悠久,伟人诞生的城市——中山市生态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广东省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山市的整体绿化水平和档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生态安全的目标,早在2005年,中山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山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即用3年~5年的时间,全面规划全市绿化工作,积极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以更高标准统筹城乡林业生态建设。
经过3年的努力,中山市的绿化工作亮点频现,硕果累累,全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绿化目标,并于2007年底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光荣称号。林业生态建设为中山市添彩,为伟人故里增光。
加强领导 有序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等市领导亲自带头来到该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下土沉香、杨梅、山竹子等多个乡土树种,为中山大地增添一片新绿。据中山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书记、市长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仅仅是中山市领导重视绿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近年来,中山市先后编制了《中山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中山市“一区三线”森林改造规划设计》、《中山市林地保护规划》、《中山市林相改造工程规划设计》、《中山市市域绿化系统整合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尤为重要的是,中山市2005年特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拉开了该市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的序幕。规划的总体要求是: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建立结构稳定、功能完备、效益显著、具有岭南特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最终形成集山地生态林,城区生态林,路、堤、农田防护生态林等生态功能相互结合为一体的城市森林体系,并在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改善和提高中山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与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良生态环境。
生态市建设既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创建林业生态市工作顺利开展,中山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财政、规划、交通、环保、公路、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山市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领导组,印发了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方案,并聘请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详细的创建规划,逐一将各项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林业生态市的建设任务。
加大投入 大幅提升整体绿化水平
2005年到2007年,中山市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的引领下,选准突破口,解放思想,科学规划,精心指导,狠抓落实,认真督促,全面推动全市特别是镇区绿化的规划、建设,将重点放在绿地率不达标和人均公共绿地偏低的绿化建设上,把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量的绿化工作考核作为攻坚任务,推动镇区加大投入,掀起新一轮建设公园、绿地广场的热潮。各职能部门及时跟进,积极配合,从项目筛选、方案审核、技术指导、部门协调以及资金的补助扶持等,均对镇区给予全力支持。经过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大批景观亮丽、生态优美、环境幽雅的森林公园、综合公园和休闲绿化广场等公共绿化工程横空出世。三乡小琅环森林公园、沙溪中心公园、阜沙阜墟山公园、小榄江滨公园、东升旭日广场等生态文化精品工程的建成,为提升全市绿化水平升级改造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2005年至2007年,中山市3年共投入绿化工程建设资金近6亿多元,绿化道路约2000公里,建成各类大型公园、绿地广场12座,在建或规划的6座;林相改造3.7万多亩,抚育5.2万多亩;种植红树林3000亩;建成育苗基地2个共400亩、义务植树基地1000亩;33所学校校园和一批机关、部队营房庭院完成绿化建设和改造;改善了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村容村貌。2007年与2004年相比,全市林木覆盖率从22.6%提高到25.2%,净增了2.6个百分点;城区绿地率从22.6%提高到30.5%,镇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6.2平方米提高到11.3平方米。全市整体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工程带动 “市肺”工程初见成效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中山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巧妙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深入,林业生态市的魅力日益显现。与孙中山先生故居遥遥相望的五桂山,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被誉为中山市的“市肺”,2005年被确定为中山市的生态保护区。嵌于五桂山腹地的长江水库,是中山市最大的水库,同时也是该市重要战略性备用水源。长江水库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更是五桂山的核心保护区。
围绕“市肺”工程建设,中山市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向珠海方向东西中3条沿线公路第一重山)森林改造工程。从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至2004年工程结束,5年共改造山林面积3.5万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各种树木达500多万株。“一区三线”工程完成后,中山市再次启动了更深层次的“林相改造”工程,这是“一区三线”工程的进一步延伸,涉及面积达5万亩。截至目前,工程区已种植近4万亩优质树苗,树种有名贵珍稀树木沉香、深山含笑、降香黄檀、观光木、格木等60多个,林相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许多山头已逐渐呈现出层林尽染的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景观。长江水库周围群山起伏,山林景色越来越美,宛如一幅长长的绿色画卷,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营造亮点 乡村绿化美化上台阶
中山市打造林业生态市,乡村绿化美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据中山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3年的发展,中山市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镇区绿化重点放在建成区,使镇区绿化造成了不平衡的格局。另外,镇区建成区绿化后续管护问题仍需加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市绿委办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镇区进行沟通,使镇区绿委办将各方力量和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真正担负起了指导、督促全镇绿化工作的重担,从而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打开了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从2008年开始,中山市每年将在全市各镇区打造20个“绿色乡村”亮点品牌工程,把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要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财政将投入800万元~1000万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为乡村绿化美化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在亮点品牌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乡村绿化美化的总体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
盛世兴林 林业生态建设再扬帆
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中山市经济腾飞30年,也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飞速发展的30年。
1978年以来,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山更青、水更秀、花更多、城更美的生态文明格局,从而为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3个发展阶段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1985年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发展的基础阶段;1985年至1995年是林业生态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实现了由自发式发展向自觉式发展的飞跃;1995年至2008年是自然生态林业发展阶段,中山林业发展开始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即由简单的“求绿”向生态绿化美化转变。
1987年至1992年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山市用5年时间完成了广东省委、省政府“5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建设任务。1992年,中山市荣获“广东省绿化达标市”。
1993年至1995年,中山市继续巩固和扩大绿化达标成果,开展大规模的林分改造,大力营造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使全市林业用地的林相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1993年,中山市被原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森林保护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1995年至今,中山市林业发展开始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林业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了生态建设观念、生态安全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的三大现代林业观念,把林业建设融入整个生态大环境的建设之中,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把“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全过程。观念的更新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山市的林业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6年,中山市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7年,中山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光荣称号。
在辉煌成就面前,中山市的务林人并未止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生态文明的更高目标不断开拓奋进,决心使伟人故里山更青、水更秀、花更多、城更美。
附件:
1866年,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于此。孙中山先生故居西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海。沿广州至珠海高速公路(东线)翠享站下,向左行驶5分钟即可抵达,大门口耸立着“天下为公”的大牌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到这里旅游,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伟人故里历史悠久,伟人诞生的城市——中山市生态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广东省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山市的整体绿化水平和档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生态安全的目标,早在2005年,中山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山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即用3年~5年的时间,全面规划全市绿化工作,积极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以更高标准统筹城乡林业生态建设。
经过3年的努力,中山市的绿化工作亮点频现,硕果累累,全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绿化目标,并于2007年底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光荣称号。林业生态建设为中山市添彩,为伟人故里增光。
加强领导 有序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等市领导亲自带头来到该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下土沉香、杨梅、山竹子等多个乡土树种,为中山大地增添一片新绿。据中山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书记、市长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仅仅是中山市领导重视绿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近年来,中山市先后编制了《中山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中山市“一区三线”森林改造规划设计》、《中山市林地保护规划》、《中山市林相改造工程规划设计》、《中山市市域绿化系统整合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尤为重要的是,中山市2005年特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拉开了该市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的序幕。规划的总体要求是: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建立结构稳定、功能完备、效益显著、具有岭南特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最终形成集山地生态林,城区生态林,路、堤、农田防护生态林等生态功能相互结合为一体的城市森林体系,并在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改善和提高中山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与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良生态环境。
生态市建设既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创建林业生态市工作顺利开展,中山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财政、规划、交通、环保、公路、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山市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领导组,印发了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方案,并聘请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详细的创建规划,逐一将各项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林业生态市的建设任务。
加大投入 大幅提升整体绿化水平
2005年到2007年,中山市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的引领下,选准突破口,解放思想,科学规划,精心指导,狠抓落实,认真督促,全面推动全市特别是镇区绿化的规划、建设,将重点放在绿地率不达标和人均公共绿地偏低的绿化建设上,把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量的绿化工作考核作为攻坚任务,推动镇区加大投入,掀起新一轮建设公园、绿地广场的热潮。各职能部门及时跟进,积极配合,从项目筛选、方案审核、技术指导、部门协调以及资金的补助扶持等,均对镇区给予全力支持。经过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大批景观亮丽、生态优美、环境幽雅的森林公园、综合公园和休闲绿化广场等公共绿化工程横空出世。三乡小琅环森林公园、沙溪中心公园、阜沙阜墟山公园、小榄江滨公园、东升旭日广场等生态文化精品工程的建成,为提升全市绿化水平升级改造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2005年至2007年,中山市3年共投入绿化工程建设资金近6亿多元,绿化道路约2000公里,建成各类大型公园、绿地广场12座,在建或规划的6座;林相改造3.7万多亩,抚育5.2万多亩;种植红树林3000亩;建成育苗基地2个共400亩、义务植树基地1000亩;33所学校校园和一批机关、部队营房庭院完成绿化建设和改造;改善了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村容村貌。2007年与2004年相比,全市林木覆盖率从22.6%提高到25.2%,净增了2.6个百分点;城区绿地率从22.6%提高到30.5%,镇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6.2平方米提高到11.3平方米。全市整体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工程带动 “市肺”工程初见成效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中山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巧妙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深入,林业生态市的魅力日益显现。与孙中山先生故居遥遥相望的五桂山,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被誉为中山市的“市肺”,2005年被确定为中山市的生态保护区。嵌于五桂山腹地的长江水库,是中山市最大的水库,同时也是该市重要战略性备用水源。长江水库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更是五桂山的核心保护区。
围绕“市肺”工程建设,中山市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向珠海方向东西中3条沿线公路第一重山)森林改造工程。从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至2004年工程结束,5年共改造山林面积3.5万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各种树木达500多万株。“一区三线”工程完成后,中山市再次启动了更深层次的“林相改造”工程,这是“一区三线”工程的进一步延伸,涉及面积达5万亩。截至目前,工程区已种植近4万亩优质树苗,树种有名贵珍稀树木沉香、深山含笑、降香黄檀、观光木、格木等60多个,林相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许多山头已逐渐呈现出层林尽染的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景观。长江水库周围群山起伏,山林景色越来越美,宛如一幅长长的绿色画卷,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营造亮点 乡村绿化美化上台阶
中山市打造林业生态市,乡村绿化美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据中山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3年的发展,中山市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镇区绿化重点放在建成区,使镇区绿化造成了不平衡的格局。另外,镇区建成区绿化后续管护问题仍需加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市绿委办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镇区进行沟通,使镇区绿委办将各方力量和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真正担负起了指导、督促全镇绿化工作的重担,从而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打开了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从2008年开始,中山市每年将在全市各镇区打造20个“绿色乡村”亮点品牌工程,把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要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财政将投入800万元~1000万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为乡村绿化美化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在亮点品牌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乡村绿化美化的总体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
盛世兴林 林业生态建设再扬帆
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中山市经济腾飞30年,也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飞速发展的30年。
1978年以来,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山更青、水更秀、花更多、城更美的生态文明格局,从而为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3个发展阶段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1985年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发展的基础阶段;1985年至1995年是林业生态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实现了由自发式发展向自觉式发展的飞跃;1995年至2008年是自然生态林业发展阶段,中山林业发展开始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即由简单的“求绿”向生态绿化美化转变。
1987年至1992年是中山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山市用5年时间完成了广东省委、省政府“5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建设任务。1992年,中山市荣获“广东省绿化达标市”。
1993年至1995年,中山市继续巩固和扩大绿化达标成果,开展大规模的林分改造,大力营造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使全市林业用地的林相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1993年,中山市被原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森林保护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1995年至今,中山市林业发展开始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林业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了生态建设观念、生态安全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的三大现代林业观念,把林业建设融入整个生态大环境的建设之中,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把“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全过程。观念的更新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山市的林业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6年,中山市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7年,中山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的光荣称号。
在辉煌成就面前,中山市的务林人并未止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生态文明的更高目标不断开拓奋进,决心使伟人故里山更青、水更秀、花更多、城更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