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加快修复南岭绿色屏障

  2008年初80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韶关林业以致命的打击,全市林业直接经济损失15.76亿元,竹木被雪压断面积达502.46万亩。面对灾情,韶关林业系统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抓好林业救灾复产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2008年韶关完成造林作业面积40.08万亩,目前所有受损的阔叶林都已长出新枝,萌出新叶,森林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灾情发生后,韶关林业局党组及时召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林业灾后复产和森林生态修复工作,成立林业灾后复产和森林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并立即组织了5个工作组,抽调20多人,由局领导带队,分赴乳源、乐昌、南雄、始兴、仁化等重灾区了解灾情,指导救灾。1月30日至2月5日,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救灾复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林业局及直属各单位增强抗击冰雪灾害意识,切实做好林作物冻害防护和系统内人员、尤其是老干部职工的防寒保暖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灾区,指导林农采取挡风、遮盖、保暖等保护措施,做好苗木防冻工作。市、县林业部门特别加强值班和灾情统计上报工作,强化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及时监测、了解、掌握灾情信息。
  深入调研,制定方案
  一方面,组织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受灾地区,对林业灾情进行综合评估,为科学制定复产方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主动邀请省林业局和林业院校专家教授深入灾区考察灾情,提出复产意见。并下发《韶关市林业灾后复产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灾后资源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受灾竹林,受灾幼林,商品用材林,石灰岩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林等林种的修复以及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意见。各地根据方案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灾后复产工作。
  严格管理,维护秩序
  为防止灾后的林业生态再受人为破坏,韶关及时调整了年度林木采伐计划,优先安排受损松、杉人工商品林的清理,规定天然林和毛竹林原则上不安排采伐,确需采伐的,只能安排断梢和折断的杉木、松木,并按规定制定采伐方案,重申清理方案未经市局批准前,不得进行受害竹木的清理。石灰岩地区、天然阔叶林、野生珍贵树木、名木古树、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有争议的山林全部划为全封区,一律禁止采伐。为实现令行禁止目标,适时开展了破冰打击专项行动,同时对松材线虫病疫区受灾松木的清理采伐,严格按有关规定从严审批、检疫、放行,严防疫情的传播蔓延。
  多管齐下,修复生态
  春季造林是灾后生态修复的关键一环。灾情基本稳定后的2月25日,韶关林业局在南雄召开了林业救灾复产现场会议。3月3日,省局又在乳源县召开现场会议,推动造林工作的开展。5月26日,韶关再次在翁源县召开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现场会,提出了“力争二年,确保三年消灭荒山,五年基本修复受损森林生态”的目标,动员全市上下按照天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等要求,全面抓好生态修复工作。此后,各地大造声势,纷纷采取领导办点、非公造林、义务植树、封山育林等多轮驱动措施,迅速掀起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热潮。据统计,2008年全市完成造林作业面积40.08万亩,比2007年增加15万亩,占原造林计划24万亩的167%。其中人工造林6.12万亩,迹地更新24.32万亩,低产林改造9.64万亩。目前,所有受损的阔叶林都已长出新枝,萌出新叶,森林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乘势而为,重建屏障
  一是早做规划。去年8月份,韶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配合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将8.43万亩生态修复和25.26万亩荒山造林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落实责任。市县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同时签订森林生态修复和灭荒造林责任书,把灾后森林生态修复和灭荒造林纳入各级领导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备好苗木。韶关灾后仍育苗1658亩,总量达4598万株,基本可以满足2009年造林需要。四是示范带动。采取领导办点、以点促面的形式,推动生态屏障重建工作。从市委、市政府分管林业的领导,到市林业局领导班子成员,县(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县(市、区)林业局领导,以及乡(镇)领导,每人都被要求办一个300亩左右的造林示范点。目前,全市已办点170多个,面积达5万多亩。五是加强督查。为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环环紧扣,韶关市局成立了5个督导组,分别由局领导带队,每月两次深入挂钩县(市、区)进行督查,并形成书面向局党组汇报。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灭荒林地清理20万亩,完成备耕打穴8.5万亩。绿色通道生态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招投标程序,备耕打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韶关林业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