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永恒主题:种一棵 活一棵 成材一棵

  中国绿色时报4月8日报道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带着孩子种一棵成长树,带着爱人种一棵爱情树,为父母种一棵幸福树,为逝者种一棵思念树……来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播种一棵主题树!   此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幼儿,一场如火如荼的植树造林热潮在全国全方位铺开。   春天来了,今年4月5日,中央领导按照惯例第28次在京参加义务植树,率先垂范履行全民植树义务。胡锦涛再次强调,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扩大国土绿化面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希望全社会大力弘扬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注重科学、提高质量、加强管护,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祖国大地变得更加秀美。   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将成为新时期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永恒主题。   植树造林成就林业发展奇迹   林业各项指标不断刷新,奇迹始终在我国林业发展史上跳跃。   从1981年至2008年,全国有115.2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38.5亿株。   从1981年到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由17.29亿亩增加到26.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8.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35.2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8.98平方米。   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8亿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居世界第一。   据联合国全球森林资源最新评估,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而中国年均森林面积增加6000多万亩,人工林面积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林业的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森林资源快速增加,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密不可分。每年的植树造林时节,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植树活动,各地各部门领导也率先垂范履行植树义务,社会单位和个人主动参加植树劳动、认建认养城市绿地等。“打造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   林业部门积极履行职责,不断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将过去在荒山荒坡荒地远山远沟的造林,转变到在荒山荒坡荒地远山远沟造林的同时,抓好身边增绿的造林,让森林走进城市、走进村庄、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营房,让城市、村庄、学校、工厂、营房拥抱森林。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植树造林取得新的成就,为保障经济社会大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量的累积引发质的巨变   近年来,人们在植树的热情中总伴随着理性的思考——这棵树能否成活?能否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百年之后,这片树苗能否变成一片森林?   人们心中的疑虑,凸显对我国造林成活率的隐忧。国家林业局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5。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9.60%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这些统计数据,让我们感受着一种真实的差距——   我国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国土绿化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量的高速增长掩盖了质的问题,因缺乏权属管理和保护责任,原本可以成为擎天大树的幼苗,夭折于疏于管护的热情之中。一些地方“三分造、七分管”的要求没有落实,部门绿化和义务植树尽责率低。   量的累积必然引发质的巨变。   提高质量便成为了主题。国家林业局提出,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要由现在的125亿立方米增加到145亿立方米。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20亿立方米的增长目标只有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和森林经营,提高林业生产力才能达到。同时,145亿立方米蓄积量指标也反映出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即从过去过度重视数量增长、追求面积增加,转向既注重数量增长也注重质量提高。   这一系列工作调整更明显地反映出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为主,兼顾质量提高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做到外延扩大与内涵提高并重。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今后的工作重点也将迈入以质求胜的新阶段。   中国紧缺生态安全 人民群众紧缺生态产品   林业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   有研究表明,每公顷城市林木每年可吸收30公斤~60公斤二氧化碳。如果北京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城市热岛效应可基本缓解。也有资料对树的生态价值这样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创值约19.6万美元。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树木的实用价值显而易见。   但是当前,中国紧缺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紧缺生态产品。   作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我国仅木材供给缺口就达1亿~1.5亿立方米,每年还要用140多亿美元进口木制品和林产品。   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最艰巨的任务。   我国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产品短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没有根本改变。   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   由此可见,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增加森林植被数量、增强生态承载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极为迫切、极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构筑现代林业的新体系必须提升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并向世界作出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庄严承诺。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就此表示,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到2010年要提高到20%,就意味着必须净增2.5亿多亩森林。尤其是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我国森林覆盖率降低了0.29个百分点。在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   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实质就是提升植树造林的质量问题。   贾治邦说,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必须提升国土绿化水平,优化国土绿化布局,尽快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特别是要加强沙化、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的治理,加快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要选用良种壮苗,增强造林科技支撑,多培育珍贵树种,多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森林抗灾能力。要重视和加强森林经营,加强管护,及时开展中幼林抚育和残次林改造。要全面实施身边增绿行动,抓紧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加强属地化管理,丰富履行植树义务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城乡居民。   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渐进工程。虽然,中国林业走到今天,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初步具备了生态文明化、林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按照林业的固有属性,努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体系任重道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