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世界的爱恨情仇——广东自然保护区探秘

  珠海市担杆岛上有南中国最大的猕猴部落,1500余只猕猴分成23个部落,有23个猴王。   这是一个形状类似狭长扁担的岛屿,位于万山群岛的最外沿。由此再往前,便是茫茫无际的太平洋。   这里人迹罕至,却是猕猴的乐园,全中国南部最大的猕猴部落坐落于此。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1500多只猕猴,和大海那边的人类社会一样,也在上演着一幕幕爱恨情仇的争夺厮杀。   在大海上慢慢悠悠地飘荡了5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担杆岛——广东距离太平洋最近的岛屿。虽然人迹罕至,担杆岛并不寂寞。1500多只猕猴是这里的主人。   山路的尽头是一个开阔的空地,保护区的工作站就位于这里。   今年是“猴岛米饭班主”刘清伟在这里工作的第20个年头。像这20年的每一天一样,他提着一大桶玉米站在空地的中间,对着对面长满丛林茂密的高山大声地喊:“阿山!阿山!开饭啦!”   不一会儿,隐秘的丛林深处,出现了100多只猴子。有的挂在树上一路荡着秋千“飞”过来,有的三五成群蹦蹦跳跳……不一会儿就占满了整个院子。   老刘把玉米粒撒在院子里,它们叽叽喳喳地扑上来,小爪子抓一大把往自己嘴里塞,看周围的伙伴吃得太多了还不忘用手去拨拉一下。几只聪明的小猴子盯上了老刘手里的玉米桶,跳上来自己往外掏,一不留神,小猴子还爬到了他的肩膀上。      猕猴喜欢听音乐跳水姿势优美   保护区主任杨雄邦告诉我们,偌大的担杆岛上生活着500多渔民,猴子却有1500多只。“猴子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猴进人退。”杨雄邦笑着说。   1500多只猕猴又分为23群。这些应着“阿山”的召唤赶来吃玉米的大概有200多只,是和人的关系最密切的一群。老刘说,通过喂玉米的方法,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这些野生的猕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不能喂太多,还是要让它们自己去山里觅食。这样才不会丧失野性。”   刘清伟说,这些猕猴最喜欢“模仿秀”。有人在码头洗衣服,它们就在远处细细观察。然后,他们会把挂在绳子上晾干的衣服偷偷扯下来,拽到海边,模仿人的样子,再洗一遍。“在领口撒上沙子,使劲搓,然后放到海水中反复清洗,一丝不苟。”   猕猴会使用工具。它们会用棍子“挑逗”螃蟹,等螃蟹的钳子紧紧地抓住棍子,猕猴会用另外一只爪子把螃蟹抓住,然后用石头猛砸螃蟹壳。   猕猴还会自得其乐,爬到岸边高高的树上玩跳水。“姿势可优美了,跳到水里一点水花都没有。”等渔民收工回家,它们会爬到舢板上学艄公摇橹,像模像样地向大海撒网……老刘喜欢拉手风琴,每当琴声响起,这些顽劣透顶的猕猴又会表现得十分“娴静”,整整齐齐地坐在他的身边,一动不动地欣赏音乐……      担杆岛档案   担杆岛,万山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13.5平方公里。距离珠海市区40海里、香港11海里。因为形似“扁担”而得名,全岛7个山峰连成一线,呈东西走向,主峰为樟木湾顶,海拔322米。由东北向西南,分别被称为担杆头、担杆中、担杆尾。   因为远离大陆,交通不便,担杆岛没有怎么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担杆中、担杆尾保存完好的森林,为野生猕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栖息地。这里绿化率达96.6%,除了猕猴之外,还有84种野生动物,438种维管束植物。   1989年11月,担杆岛猕猴保护区成立。保护区由担杆岛和二洲岛组成,总面积227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及海岛森林生态环境,是广东珍贵稀有生物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猕猴母子充满温情 父子间却毫无感情   保护站站长安东告诉我们,担杆岛上的23群猕猴,各自拥有不同的活动范围,仿佛23个“领地”,每个“领地”都有自己的“猴王”。   猴王是通过猴群中猴与猴之间的“单挑”产生的。当本群的领地被外来猕猴入侵时,猴王必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此同时,猴王还在与母猴交配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其他公猴只能伺机和母猴‘偷情’,只有猴王与母猴的‘寻欢作乐’、‘生儿育女’才是合理合法的。”   正因如此,围绕猴王的宝座,猕猴的每个部族每隔几年就会展开一次血雨腥风的斗争。据刘清伟观察,“猴王”每年都会接受挑战,胜者为王,但一般都是四年才会经历一次“换届”。“和美国总统大选的时间是一样的。”安东打趣道。但也有例外,现任的”猴王“就是连任了两届。   猴王的挑战者一般是单独活动的“离群散猴”。安东告诉我们,在每一个稳固的猴群当中,大多数的公猴在成年之后,都会出去流浪。“可能是三五成群,也可能是独行侠。”这仿佛是猕猴群落中的一个“成人仪式”。成年公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会向本群落、抑或是其他群落的猴王发起攻击。它们有可能惨败、有可能会获得成功取而代之,也有可能成为永远的“流浪者”。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生存模式非常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成年公猴的‘出走’使种群避免了近亲繁殖,不断占领新的领域也扩大了猕猴群落的生存范围,为整个种群的繁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充沛的食物来源。”安东说。 然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在争抢玉米的猕猴当中,老刘指给我们看一只独眼的老猕猴,它跟随在热闹的猴群之后,在已经被争抢的不剩几颗玉米粒的角落里,捡几颗残羹冷炙果腹,动作迟缓,眼神哀伤。   “它是被击败的老猴王。”老刘告诉我们。这几乎是所有猴王的宿命。在一呼百应的荣耀过去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会被赶下台。孤独而又衰老的它们,被整个猴群遗弃,直至生命的终点。   现任的“猴王”,就在距离老猴王不远之处,被众猴簇拥着。我们突然发现,这两任猴王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爪子都有残疾,中指无法弯曲,是“一指禅”。老刘告诉我们,其实,现任猴王正是老猴王的儿子,这是它们的“家族病”。   “猕猴的世界里,母子之间充满温情,小猴子不幸夭折,母猴会一直抱着小猴子的尸体,直至腐烂都不忍离弃。而父子之间却是完全没有感情可言的。      猴岛之谜      1 岛上猴子从何而来? 种源追溯至6000年前   距离大陆40海里的担杆岛上,是如何有了这么多的猴子?   猕猴又名“恒河猴“,在印度最多。很长时间以来,担杆岛上有个传说。说是不知什么朝代,曾经有一艘来自印度的商船,在经过海岛的时候触礁沉没了。当时这艘印度商船上载了一些猕猴,这些猕猴游到了担杆岛,然后慢慢繁衍壮大。   然而,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除了担杆岛,广东的内伶仃岛、二洲岛、上川岛上都有猕猴的身影,印度商船上的猕猴不可能游得了这么远吧?   该保护区站长安东告诉我们,根据地质专家的考证证明,担杆岛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属于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是在第四纪冰期时才形成的海岛。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时期,海洋比现今低130~150米,当时珠江口的岛屿是和陆地相连的。由于第四纪冰期海洋逐渐上升,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海洋缓慢升至现在的高度,担杆岛由此形成。也就是说,担杆岛上的猕猴种源,要追溯到6000年前,沧海还是桑田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曾几何时,在陆地之上也是有不少的猕猴的。不过,因为大陆受人为影响较为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再加上人类的滥杀滥捕,猕猴才逐渐灭绝了。而海岛是个封闭的小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猕猴反而留存了下来。      2 猕猴尸体去了哪里? 猴群或有“掩埋仪式”   担杆岛上这么多的猴子繁衍了几千年,可是岛上却甚少见到猴子的尸体。它们都去了哪里?   安东告诉我们,担杆岛上的猕猴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它们并不是这个封闭环境中食物链的最上端。担杆岛上有不少凶悍的蟒蛇,它们正是猕猴尸体的“清道夫“。   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解释而已,刘清伟有他自己的答案。他告诉我们,他在担杆岛上生活了20年,确实很少见到猕猴的尸体,但是,他怀疑猕猴群落中有一个神秘的尸体“掩埋仪式”。曾经有一次,担杆岛上刚刚下了一场大雨,他例行进入山林巡逻。发现一个鼓起的小土丘上,有猕猴爪子的痕迹。“我顺着痕迹寻找,在土丘之下,有一截猕猴的尾巴露了出来。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猕猴的尸体。”   安东告诉我们,目前保护区有意在担杆岛多装一些监控装置,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疑问切实的答案。“除了猕猴尸体之谜,关于猕猴是怎么生育的问题,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都是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链接   猕猴档案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黄猴、恒河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mulatta。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囔。臀部的胼胝明显。   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取食植物的花、果、枝、叶及树皮,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   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兴隆县,南达海南岛,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