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白鹳飞翔时极其优美,有“白衣骑士”的美誉。 |
![]() |
在广州流溪河流域不断发现珍稀的中华秋沙鸭的倩影。 |
![]() |
小鸦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鸟类,外形酷似褐翅鸦鹃,但体形略小,俗称为“小毛鸡”。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85~167克。 |
![]() |
黑冠鹃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型略小,黑色的长冠羽常直立头上。飞行时振翼如鸦,滑翔时两翼平直。 |
![]() |
白鹇,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是亚热带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
褐翅鸦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鸟为传统毛鸡酒的原料,可治疗妇科疾病。以前数量较多,近几年来,各地组织专业队伍捕捉,使野外数量锐减,现已濒危。 |
![]() |
丝光椋鸟 |
![]() |
黑脸琵鹭十分珍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
夜鹭 |
|
与其他候鸟不同的是,丝光椋鸟出行的方式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会分成几批,一批有200~1000只,“嗖”的一声便排着整齐的方队腾空而起,遮天蔽日。 |
东方白鹳亮翅南沙
2008年,对于从事广州候鸟调查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团队来说,又是兴奋的一年。他们在广州南部调查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身影,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调查团队的成员之一胡慧建博士告诉记者,东方白鹳生性胆怯,通常会远离人类活动区。但他们与东方白鹳美丽“邂逅”之时,人鸟距离仅仅100多米。透过望远镜,调查队员清晰看见东方白鹳矫健的身姿:黑色长而粗壮的嘴;眼睛周围和喉部的裸露皮肤布满朱红色;身体上的羽毛白得一尘不染;宽而长的翅膀,配上黑色的尾羽,显得威武雄壮。
当时,东方白鹳正在觅食。胡慧建说,觅食的时候,东方白鹳会缓慢地在浅水处行走,边走边啄食鱼类;啄食时,它们长长的黑嘴半张着,发现食物后就用嘴插入水中捕食猎物。依赖于长长的嘴巴,它们总是能够迅速地捕捉到鱼和蛙等食物。
东方白鹳生性机警,觅食时也会不时抬头四望,对人为干扰较为敏感。当调查人员靠近时,东方白鹳迅速开始奔跑,助跑一段距离后,用力扇动两翅,飞翔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白鹳飞翔时极其优美,有“白衣骑士”的美誉。胡慧建说,飞行时,东方白鹳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姿态轻快而优美,宛如绅士。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2009年调查队员暂未再次发现东方白鹳的倩影。据介绍,东方白鹳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它们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湿地,水体质量和食物资源必须十分丰富,这种“挑剔”的习性影响了其种群的扩大。目前。我国仅有2500~3000只东方白鹳,十分稀有。
在广州发现的其他珍稀鸟类
广州北部山区的植物种类占总数85%以上,堪称广州的天然植物园,如此美丽的环境为广州招引了众多候鸟:鸳鸯、野鸭、中华秋沙鸭等就慕名而来,它们三者是同属鸭科的远房亲戚,其中对环境质量的好坏最有说话权的中华秋沙鸭不得不提,其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胡慧建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只饮用干净的水,对水域以及水的流动性要求很高,主要以小鱼为生,因此一旦水域遭到污染或者水体的流动性不强,中华秋沙鸭就可能不能生存。近年来,随着水库和水体污染的增多,中华秋沙鸭在我国仅存不足1000只。而且中华秋沙鸭的数量目前仍处于下降趋势,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
幸运的是,过去5年,调查队员在流溪河流域每年均可找到10多只中华秋沙鸭的靓影。与鸳鸯相似的是,中华秋沙鸭雄鸟比雌鸟要美丽得多,雌鸟颈部以上呈黄色,雄性则亮丽得多,颈部以上呈绿色,善于游泳的缘故,中华秋沙鸭全身修长,犹如健美大师。
除了做环境评测员,中华秋沙鸭还是捕鱼高手。胡慧建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主要靠潜水捕食,浅水时间可长达几分钟。其嘴巴内侧长有一排排向内弯的勾齿,鱼一旦被其捕捉到,就很难挣脱。
丝光椋鸟组成最大候鸟军团
在广州,规模最大的候鸟军团当属丝光椋鸟。过去十多年,每年冬天都有数量众多丝光椋鸟在南沙越冬,最多时有1.2万只。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调查人员观察到,随着南沙湿地的变迁,丝光椋鸟的夜栖地也有所变化。十多年前,丝光椋鸟最初在十五涌一棵大榕树上集群夜栖,数量在四五千只左右。后来随着南沙湿地红树林成长,逐渐迁往十八涌红树林集群夜栖,数量不断增多,并且大规模集群。
与其他候鸟不同的是,丝光椋鸟有着很好的社会性,通常都会成群活动。每天早上天刚亮,太阳刚出之时,丝光椋鸟便一群群开始活动。它们出行的方式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成群出发,每群200~1000只不等,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数量之多可遮天蔽日。
飞翔一段时间,到达觅食区后,丝光椋鸟的大规模军团逐渐化整为零,编排成游击队:每隔几分钟,它们先是一分为二,然后再二分为四,接着再四分为八……200~1000只的大规模军团最后变成10~20只的小分队分散在“饭堂”的各个区域。
每到傍晚,它们又准时吹响“集结号”:把早上过程倒过来,它们先有10~20只合成20~40只、再合成40~80只……通常会在某个地点先集结成一定规模,然后再成群的飞回红树林的夜栖地。晚上,丝光椋鸟睡觉之时绝不分散,通常上千只集中栖息于几棵树上。
为什么丝光椋鸟如此警惕?它们是否按照血缘因素聚集在一起呢?对此,胡慧建也感到疑惑,调查人员正在做相关的研究调查。胡慧建猜测,这也许是基因控制的结果。按照自然选择规律,任何种群都有保留自我基因并逐代传播的本能;丝光椋鸟的群居也许是按照血缘因素联系起来的,分开觅食的时候,也可能是按照血缘的近疏编排;它们组成小群觅食,正是出于保护自我基因的考虑,避免被天敌全部剿杀的可能。
黑脸琵鹭受制于嘴巴构造
在南沙湿地公园,有种候鸟的出现曾令人惊讶,这就是黑脸琵鹭,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得益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合作,相较于以前,黑脸琵鹭的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数量也在稳定增加,2008年全球同步进行的调查显示,黑脸琵鹭共有1600多只。照此趋势,2009年后,黑脸琵鹭在广州有数量增加的可能。胡慧建说,2008年发现3只黑脸琵鹭,并且整个冬季都在此越冬,一直到2009年的3月份。这说明湿地公园的环境比较好。
胡慧建说,近5年来,黑脸琵鹭每年冬天均到南沙湿地公园安家,每年观测到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一两只逐渐上升。黑脸琵鹭有个独特的外形,就是其嘴巴黑长且扁,活似枇杷,一身雪白的羽毛配上黑黑的长脚,外表俊俏,只是发出的声音并不好听。不过黑脸琵鹭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颈部和腿部伸直,有节奏地缓慢拍打着翅膀,因而有气质美少女的雅号。
有意思的是,黑脸琵鹭的嘴巴很有性格,让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吃一顿饭对于它们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胡慧建说,觅食时,黑脸琵鹭半张着嘴,在浅水中一边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等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再吞吃。由于过程缓慢且繁杂,鱼、虾、蟹通常不会上当,黑脸琵鹭因此经常空手而归,“揾食艰难”是造成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夜鹭边飞边唱
广州市林业局2005~2008年组织的全市野生动植物本地调查显示,251种鸟类在广州栖息,其中广州城区的绿洲孕育了116种鸟类,种类数量之多竟然高于沿海湿地区。处于优势种群的有家燕、大山雀、麻雀、鹊鸲、暗绿绣眼鸟等小鸟,这其中也有很多个子比较大的物种,比如夜鹭。
在广州城区,夜鹭多见于白云山、华南植物园等绿洲。其部分是留鸟,部分则迁徙。夜鹭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因此有“歌唱家”的美誉。
不过市民在白云山并不容易见到夜鹭,因为夜鹭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而喜欢栖息于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调查显示,夜鹭在广州主要以小鱼、蛙及水生昆虫为食,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
胡慧建告诉记者,近年来,广州绿化增加,城区一些公园、校园和社区,野生动物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保护城市绿地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有重要意义。
大雁为何不飞广州?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过去5年的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候鸟的身影却迟迟没有见到。
胡慧建就诧异地告诉记者,5年了,竟然没有见到一只大雁。而文献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没有看见大雁的记录。他猜测道,大雁喜欢纯天然的湖泊、深浅合适的水草以及足够的鱼虾,大雁的绝迹或许跟近年来广州市内水域的人工化色彩太严重有关,不过也有可能跟气候的变暖有关。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大雁越冬地有可能北移到洞庭湖、鄱阳湖一带。
调查还发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广州绿地的破碎化趋势明显,隔离程度增加,造成动物彼此间的交流十分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另外,城市绿地的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再加上人为干扰,造成能够适应城市个别物种数量庞大,降低了整体的生物多样性。
拟建生态走廊
过去人们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动物生存空间减少的过程,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胡慧建建议,近年来广州封山育林、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的做法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今后这方面应该继续。针对绿洲条块化的现状,广州可以在绿洲与绿洲之间建设林带作为生态走廊,动物可以借此“串串亲戚、拜访朋友”,从而实现物种的交流与多样化。
记者又从广州市林业局获悉,今后广州将重点保护流溪河森林公园、花都梯面镇、吕田东明、南沙新垦、帽峰山、增城派潭、白云山等7个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域,通过建设林带的方式将分布区域串联起来。目前,广州正酝酿启动“动物进城”计划,提高城市动物多样性及与人类共处能力。(广州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