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鳄蜥9年重返自然之路

  近日,国家林业局、广东省林业局、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在曲江将30条人工繁育的鳄蜥放归自然。这是广东省首次野外放归珍稀濒危动物鳄蜥。从发现鳄蜥到助其重返自然,广东鳄蜥的放归之路走了9年……      爬行动物中的大熊猫   鳄蜥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的古老爬行类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鳄蜥的活动能力和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弱,栖息环境离不开水,同时对植被和水质要求较高,所以特别容易被人们捕捉或因栖息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截至目前,鳄蜥数量已下降到不足1000条,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因鳄蜥古老、稀有,人们称之为“爬行动物中的大熊猫”。      广西曾是唯一的家   1928~1929年间,当时国立中山大学采集队的任国荣教授等专家在广西金秀瑶山发现了28条陌生的爬行小动物,当时无法确定它们是什么物种。1930年,一位德国专家鉴定后,断定其为新发现的物种,而且是独科、独属、独种。这位德国人将这种爬行小动物命名为“鳄蜥”,意思就是“像鳄鱼的蜥蜴”。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鳄蜥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开始对鳄蜥的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1988年,鳄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翌年被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Ⅱ中。   因为一直没有在其他地区发现过鳄蜥,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鳄蜥仅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龙军山的几条山冲内。      3个新分布地区陆续被发现   2001年,鳄蜥首次在广西以外被发现。2001年10月,华南师范大学黎振昌教授到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罗坑做调查时了解到,在这一带的大山里有一种被老百姓称为“五爪金龙”的动物,偶尔会在酒楼餐馆中出现。通过走访,黎振昌在一个餐馆见到了“五爪金龙”,一番仔细辨认后,黎振昌认出这就是鳄蜥!他马上打电话向广东省林业局汇报。省林业局接到汇报后,连夜派出工作人员汇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袁喜才教授赶赴曲江,在进行再次确认的同时初步制定了保护措施。   2003年,相关人员在越南东北部广宁安图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鳄蜥,这一发现标志着鳄蜥中国特有物种地位的结束。   2007年,科研人员又在广东茂名市林洲顶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鳄蜥的踪影,茂名市对此一直非常重视,日前,相关科研人员正在保护区进行新一轮调查。      野外鳄蜥数量翻番   在曲江罗坑发现鳄蜥后不久,广东省林业局就批准其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一时之间,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还跟不上,普遍认为鳄蜥就是普通的长脚的蛇,不知道其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些不法分子却开始对鳄蜥虎视眈眈,出高价收购鳄蜥,有少数村民就在利益的驱使下进入保护区捕捉了鳄蜥。   面对新问题,相关部门加大宣传,震慑不法分子、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同时加大了人员管护力度,大大减少了偷猎鳄蜥及破坏其栖息地事件的发生。   为从根本上保护鳄蜥资源,保护区还投入30多万元为村民修桥、修路、建文化室,并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协助居民发展茶产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通过社区共建,当地村民对动植物保护工作越来越支持,鳄蜥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鳄蜥野生种群数量500多条,比2004年的220条翻了一番。      连续5年人工繁育鳄蜥成功   在罗坑发现鳄蜥之后,保护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救护。——每年鳄蜥均要迁移,常会因误入水电站压力池而受伤。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2004年以前,饲养的鳄蜥死亡率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区决定开展鳄蜥人工繁育。   2005年,保护区在大竹园管护站修建了鳄蜥繁育基地,租赁了一所废弃小学改建成鳄蜥研究中心,开始从事鳄蜥人工繁育研究工作,先后解决了鳄蜥饲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保护区已连续5年人工繁育鳄蜥成功,共繁育幼蜥133条,鳄蜥饲养种群达到了161条。目前,子一代已进入繁育期,有望在明年繁育出子二代。      野外放归鳄蜥均为人工繁育   据了解,7月30日放归的30条鳄蜥均来源于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的种群,重点选择了食欲旺盛、活动敏捷、无疾病、无外表损伤的个体作为放归对象,以提高放归成功率。   为了加强对放归鳄蜥进行保护和监测,专家对此次放归的所有鳄蜥都做了标记,今后将采用电子设备监控与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放归鳄蜥进行两三年的监测,以便及时掌握鳄蜥种群数量、种群动态的变化,为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鳄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鳄蜥专家于海说,有效保护鳄蜥,必须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罗坑保护区目前仍然缺少足够的人才和资金,目前每个管护人员的管护面积平均万亩以上,管护工作困难。此外,于海呼吁社会各界能多给予保护区有力支持,例如成立基金会等。   鳄蜥:“三只眼”的蜥蜴   鳄蜥在民间被称为大睡蛇、落水狗或潜水狗。鳄蜥的躯干呈圆柱形,尾长侧扁似鳄鱼,平均体长约30厘米,喜生活在山冲溪流不大的聚水坑或灌木丛生的地方。在夜间,鳄蜥一般昂首匍匐在岩石或树枝上,整夜闭眼一动不动,甚至在白昼也是这样。鳄蜥的觅食时间是每天晨昏时刻。鳄蜥有一个长达三四个月的冬眠,往往在温度达到9℃的时候就开始了。到第二年春季4月左右,小溪水满,气温升至20~24℃的时候,鳄蜥便从冬眠中醒来了。   鳄蜥属于卵胎生动物,每胎产子数为4~7条。有趣的是,鳄蜥不像绝大多数爬行动物那样,把蛋产下来自然孵化,而是把蛋一直留在自己肚子里,慢慢孵化成熟,直到幼蜥出生。在怀孕后期,母鳄蜥通常不再进食,也很少活动,对外界的反应开始变得迟钝,大约需要9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从产卵体内到娩出幼蜥整个过程。这种特殊的产子方式会使胚胎更好地受到母体保护,让鳄蜥有相对较高的孵化存活率。   鳄蜥身体的颜色与周边的生境非常相似,“保护色”使它瞒过很多天敌的眼睛。而一旦被天敌发现,鳄蜥首先会装死,待敌人放松警惕后跳水逃跑。如果敌人咬住自己的尾巴,鳄蜥也会像其他蜥蜴一样,断尾求生。当然,新的尾巴也会在不久之后重新长出。   有人形容鳄蜥是“三只眼的怪兽”。这里所谓“第三只眼”是鳄蜥的颅顶眼,这是一种原始的感光器官,长在鳄蜥的头顶,是退化了的眼睛。据古生物学家分析,在恐龙时代,颅顶眼可使蜥蜴有效防范来自天空的捕食者。但随着地球演变,来自于空中的威胁越来越少,颅顶眼也随之慢慢退化,最终变成一个只对光线有微弱感觉的小点。   在鳄蜥身上,类似于其他远古动物的原始器官或特点还有不少,这些独特之处让动物学家们对破解鳄蜥谜团充满兴趣,也使鳄蜥这最像鳄鱼的蜥蜴充满了神秘色彩。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