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溯源:火灾缔造了广东唯一高山草原
从广州出发,行驶不过3个半小时便至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进保护站。举目四望,八方披绿。不过与其他自然保护区迥异的是,“披绿”的并非高大乔木,而是一种高山草甸。驱车登高处眺望,只见保护区内四五个并不高的山体上,高山草甸密密麻麻,70~80厘米高的层层杂草如“绿毯”覆盖在大地之上。大风吹起,绿毯翻滚成波浪。“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感觉!”同行的前进保护站站长孔明不禁欢呼道,“真是因祸得福,想不到一场灾难却为广东缔造了唯一一片高山草原。”
原来,就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这片山地还是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几百年高龄的高大乔木遍山都是,但1957年开始,常绿阔叶林遭受人为砍伐,天灾或人为火灾把这片森林烧得精光。令人意外的是,不久后,一大片一大片的高山草甸开始涌现,至今几个山头连成一片,成为了广东境内难得的高山草原,面积有七八千平方米。
广州大学以王厚麟教授为首的野外科考调查队进入草地后发现,组成草坡的植物以芒为主,五节芒、黑莎草、刺子莞和石松等次之。孔明告诉记者,仔细观察草地的土壤,会发现表层土质是黑色的,但这种黑色一点都不肥沃,这是带有黑色的石头风化后留在土地上的颜色,这种石头并没有多少营养,造成整个草地下面的土壤层十分薄,大概只有10厘米,一旦砍伐或者火灾,生态功能最好的常绿阔叶林就一去不复返了。
孔明说,保护区在保护好这片难得的资源同时,还准备设置马场和蒙古包,让游客不出广东,尽享草原风情。
财富:动植物资源之冠
看完高山草原,驱车而回,孔明却半途喊停,神秘地钻进林中。记者紧随,却见林中唯有开山人用镰刀砍出的一条荆棘小道,冷不丁,就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金毛狗也拦路挡道。一直以来,有经验的村民上山一旦跌倒出血,多会用金毛狗植株上金黄色的茸毛贴到伤口流血处做止血之用。
![]() |
“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记者从保护区的科考档案中发现,保护区原有8万公顷,比现在面积排第一位的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还大,即使是缩减成目前的33555公顷,仍然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分布面积广;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47种,在重点保护的动物之中,4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分别是中蚺(一种蟒)、黄腹角雉、金雕和豹,约占广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14%,占全国的3%。
“在重点保护的植物中,桫椤令我印象最深刻!”华南植物园的邢福武教授告诉记者,石门台保护区是其发现桫椤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这些与恐龙同时代的桫椤中,有一株高度超过10米,起码生长了100~200年。“就动植物资源来说,广东没任何一个保护区有这么全的物种。”参与撰写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的华南师范大学张金泉教授如此下结论。
独有物种宝库:“广东含笑”绚丽动人
孔明告诉记者,保护区这些年发现了一些独有的“新种”,1999年,华农大教授田明义在发现了“石门台大步甲”;2002~2005年,华南植物研究所邢福武教授与学生在此连续发现了“广东含笑”,并在近期在芬兰植物学报成功发表,成为继杜鹃红山茶之后,又一广东特有植物;去年,专家还在保护区附近采集到菊头蝠的1号样本,并成为该新种的模式产地之一。
邢福武相当兴奋地对记者谈起发现“广东含笑”的难忘经历:当时,在当地向导的引导下,科考队员朝广东第二高峰船底顶进发,但路途遥远,科考团队要在野外连续露宿两个晚上。在海拔1800米的半路上,科考队员被一片山地矮林挡住了去路,不过队员惊喜地发现,这片2米多高的灌木丛中,一株1米多高的金灿灿的灌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科考队员异常兴奋地飞奔去采集标本。“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植物。”见多识广的邢福武教授自信又发现了一种新植物。回到广州,华南植物园的曾庆文教授把标本与金叶含笑进行比较,确信标本是一个新种,并命名为“广东含笑”。
“与金叶含笑相比,广东含笑的叶子相对较少,外观也有区别,金叶含笑是阔倒卵形,广东含笑是倒卵状的椭圆形;野生的广东含笑近似白花,金叶含笑则是浅黄色。”曾庆文如此说。此次发现最大的意义是为广东找到了一种可供路边绿化的美树种。邢福武说,广东含笑的树形相当美,嫩叶时,叶面两边都是金黄色;慢慢长大,叶子背面的金黄色也会保留;花朵纯白无瑕,且香气芬芳。
发现之后,华南植物园将两株广东含笑引种到广州,次年它们就死亡了;科考人员只好在一棵树上嫁接广东含笑的枝条,使得它幸运存活,去年还开出美丽的花朵。奇怪的是,原本纯白的花朵这次变成淡红色。曾庆文分析说这与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原生地,广东含笑生活在云雾缭绕、温度低、湿度大的环境中。现在新发现的植物种类有个共同的特性:都生长在特定的小环境,数量少,很脆弱。广东含笑的数量就不过20多株。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类广东特有的植物极容易在地球上消失。
古迹:五兴五毁的潮水寺何时再兴?
科考队员发现,村民平日听到的钟声或许与保护区内的潮水寺有关系。在保护区东部沙口镇清溪村东南方的凤凰山腰,有一个与南华寺同为佛寺的庙宇,相传宋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曾有多人到此探奇览胜。宋代苏轼南下英州时曾到此造访,并挥笔写下一副门联“潮水自天然灵气长流千古在,名山临绝径南岭光照万方明”。
但此寺曾五兴五毁,乾隆25年,南华寺僧性能四度莅临潮水寺时,此处香火达到最高峰,新中国成立前后仍然有僧人在此修禅。潮水寺最后一次是毁于1958年,探访其中,如今的潮水寺只剩断壁残垣,但300多平方米的遗迹上,仍然可见当年寺院优雅的景观。站在寺院当年的平台上,极目北眺,晴空万里之时,北江水天一色,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尽收眼底,左有狮头山、青蛇山,右有金象山、老虎山,左前方还有鸡嘴山,右前方有鹅豚寨,正前方是鸡鹅相争的“青蛙墩”,形成“七仙拱照”的人间仙境。
震撼:粤最长最深的峡谷群两岸猿声啼不住
林中艰难前进,峰回路转处,豁然开朗,广东最长最深最奇秀的鹿洞大峡谷群展现在眼前,巨石突兀于悬崖峭壁之上,非有英雄虎胆之魄,不敢站其上欣赏峡谷之美。举目远眺,鹿洞峡谷绵延,深不见底,传来瀑布的潺潺水声,仔细聆听,两岸传来若隐若现的猴啼之音。鹿洞大峡谷又称英德大峡谷,长达20多公里,鹿洞大峡谷与珠三角市民熟悉的乳源大峡谷其实是同一条峡谷,只是分属乳源、英德两地管辖,叫法不一。乳源大峡谷出了韶关境内就称为鹿洞大峡谷,另有中崆大峡谷等多条旁支。鹿洞大峡谷不似乳源大峡谷,一直没有开发,如今成为野外探秘的不二选择。
孔明告诉记者,下到鹿洞大峡谷探秘,经常能见到猴子在树上玩耍的身影,猴子十分大胆,游客带有水果、花生等造访,猴群均会笑纳。探秘时,最靓丽的一面要数双龙瀑布,每当水量充足之时,两条细细的银带从天而降,坠入湖中,宛如仙女之秀发,又如两条神龙跃水而出,因而得名双龙瀑布。孔明说,走完鹿洞大峡谷需要两天,探秘一族要带上帐篷、干粮、酒精、防蚊虫蛇药物,如果首次探秘,一定要请个当地的向导。春夏多雨季节探秘则一定要谨慎,别看峡谷中平时溪流温和,一旦有大雨则汇聚成洪水,可能危害探秘一族的安全。
“一线天”是鹿洞大峡谷最近的一个旁支。从前进保护站出发,步行几分钟就到“一线天” 旁边。侧身探下,有一发电站坐落于落差七八十米之下,峡谷两崖最宽处也只有十余米,窄处仅几米,谷底一条山泉缓缓流去。放眼望去,50米开外的两崖间透出一丝光亮,“一线天”由此得名。崖顶一块大青石,人称“情人石”,可围坐三四人,从此处极目远眺,崖下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孔明说,“我们正计划让游客坐船游览一线天呢,相比于三峡,一线天虽然规模小,但更险、更俊、更奇。”
古老地质:闻声滚巨石 大钟今何在?
地质科考专家在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惊奇地发现,保护区地处北回线北缘,北江中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区,保护区内存在大量的古老地层,最古老的底层显示为距今18亿年前开始的震旦纪。此外,石门台保护区有不少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各色地下溶洞也是美轮美奂。
“如果不是车上的GPS明确说明此处为广东英德,我很可能以为身处广西桂林。”因为车从英德市区驶出不久,便可见路边一座座千奇百怪的小山包,在仙桥地下河地下溶洞入口,只见一个巨大的石钟乳半空悬吊在入口中央,挡住了往里探奇的视线。地下河流出的溪水潺潺,叮咚作响。
说起石门台的地貌特征,张金泉教授分析,石门台的砂岩地貌与张家界相似,但规模和发育程度不及张家界。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英德市已发现的较具规模的溶洞有12个,而保护区内的溶洞均未开发。“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上山采药的村民就在峡谷半山腰发现一个溶洞,里面竟然有一个大钟,相传是在此修炼的僧人所制。”孔明说,当地年长的村民也证实,很早以前,峡谷中经常传出钟声,估计与此有关。不过近年来,却没有再听过上山寻钟的传闻了。
如此古老的地方,世代生活其中的居民包括瑶族和客家人,不过如今瑶胞已经搬出大山。附近的客家农人告诉记者,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客家人开山、找草药的时候,要带饭进山,中午则在峡谷中吃饭;但是每到中午一喊伙伴吃饭的时候,山上的巨石哗啦啦地往下滚,祖先以为是冒犯了上天。不过如今看来,闻声滚巨石的现象怕是与喀斯特地貌有关。
反思:植物演化史缘何被毁坏?
在广东地质史上,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现代,是被子植物大发展时代。到第三纪时,广东在平原和丘陵地带遍布着常绿阔叶林,由壳斗科、豆科、大风子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桑寄生科、桃金娘科等乔灌木和陆地松组成。
第四纪后,出现冰期、间冰期频繁更替,气温普遍低5~16摄氏度,由此引起森林植物在南北方和垂直高度上的往返迁移,以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冷暖阶段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英德石门台山地是南岭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南陆地自古生代泥盆纪以来就是出露于海面的一块古陆地,到了第四纪,这里又被称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以及区系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众多古地址和古生物证据已证明英德石门台山地以及邻近地区的古老性。
因此研究英德石门台的山地对于了解广东的地质、动植物演化史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仍然保留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人为开垦,使得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目前海拔较低多处演变为灌丛草坡,或者次生性较强的针叶林或者阔叶林,就是一个很严重的环境变迁问题。如今,整个英德石门台山地只有船底顶附近保留了较完好的自然植被——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山顶矮林和山顶灌丛草。
科考团队发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石灰岩地区的森林植被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中有很多是石灰岩地区特有的珍稀物种,如蒟蒻薯、青檀、松叶蕨、苦苣苔科的一些珍稀植物。而石灰岩地区的生态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破坏,因此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保留广东地质演化的活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门台的前世今生
石门台保护区正中心有个天门台村,山上有两条石柱并立,其形似门而得名石门,石门的西南边有一石板,其形似台,故称石门台。石门台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何屋村有个仙人何麻牛,力大如牛,能把石头当猪仔赶着走。有一天,何麻牛赶着一群石头、挑着货去罗仙坑洞,在水头洞碰到一个老人,他问老人:“看见我的猪仔没有?”老人答:“猪仔没看见,石头倒有一群。”老人道破天机,何麻牛非常恼怒地返回,遇见一石壁挡住去路,他挥起扁担劈开一道二丈多宽的石缝,即石门;再往前走又遇一石壁挡路,他挥起扁担横扫过去,石壁被劈成平台。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石门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