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4日报道 “在绿道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绿’的培育,突出绿道的生态功能,通过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强绿道的吸引力。”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7月4日在视察了省立绿道3号线支线红花湖环湖绿道时强调的。
汪洋所讲的绿道,说得简单些,就是绿色植物与慢行道的结合,宽度在20米~200米不等。广东省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绿道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6条主线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大都市区。
绿道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连接工作,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对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将直接服务约2565万人,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
绿道最早在国外建成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绿道的规划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利用7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接下来,鲁尔区成功地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国内绿道建设的现实范例
广州增城从2008年开始探索绿道建设,目前已完成增派公路和增江河绿道建设近80公里,建成了全长约100公里的自行车道,是目前国内线路最长、穿越景区景点最多、与公路分离相对最安全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绿道贯通城乡,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其中起于增城市区、途经小楼人家景区、止于北部白水寨风景区的自行车绿道,半年多就接待5万多名游客。
去年1月至11月,增城接待游客突破1104万人次,旅游收入21.62亿元,带动沿线的小楼、正果、派潭3镇去年1月~10月税收增长254.15%、54.04%和29.54%。去年增城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过万元,增长17%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据了解,增城市在建设绿道过程中,没有砍过一棵树,遇树绕路、遇村绕道、遇水搭桥,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绿道所到之处,地是农民的,房子也是农民的,绿道给农民带来的不是征地拆迁,而是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让绿道串起沿线村庄。增城市建设了桥头、高坡头等旅游驿站和汇康阁、聚龙庄、金瑞峰等农家旅馆,把市民引入乡村,致富当地农民。
“绿道”成了广州市民的“休闲之道”,也成了增城农民的“致富之道”,更是一条“科学发展之道”。
绿道建设的示范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2009年又率先提出在珠三角地区铺开绿道建设,政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转而思考改善日益恶劣的人居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建设可供市民漫步休闲的绿色走廊,并把它延伸到乡村,在乡村又建设起可供动物繁衍、活动的生态型绿地。可以说绿道建成后将集生态保育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绿道建设都是一举多得的好项目,下大力气搞绿道建设也是决策层发展思路转变的信号。
“绿道联通建设宜居城乡,《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说。
19世纪末的伦敦,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十分糟糕。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形容:“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
伦敦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先生提出了“城市——乡村”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根据霍华德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伦敦大规模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路。
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同样存在着雾都、肮脏、污水横流。城市不应该成为人类为自身建设的坟墓。当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时,或者当极端气温频频达到40摄氏度时,正是人们迫切呼唤绿道的时候。广东省的绿道建设也许将是全国建设绿道的星星之火。(张勤 黎明) 附件:
汪洋所讲的绿道,说得简单些,就是绿色植物与慢行道的结合,宽度在20米~200米不等。广东省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绿道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6条主线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大都市区。
绿道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连接工作,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对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将直接服务约2565万人,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
绿道最早在国外建成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绿道的规划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利用7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接下来,鲁尔区成功地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国内绿道建设的现实范例
广州增城从2008年开始探索绿道建设,目前已完成增派公路和增江河绿道建设近80公里,建成了全长约100公里的自行车道,是目前国内线路最长、穿越景区景点最多、与公路分离相对最安全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绿道贯通城乡,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其中起于增城市区、途经小楼人家景区、止于北部白水寨风景区的自行车绿道,半年多就接待5万多名游客。
去年1月至11月,增城接待游客突破1104万人次,旅游收入21.62亿元,带动沿线的小楼、正果、派潭3镇去年1月~10月税收增长254.15%、54.04%和29.54%。去年增城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过万元,增长17%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据了解,增城市在建设绿道过程中,没有砍过一棵树,遇树绕路、遇村绕道、遇水搭桥,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绿道所到之处,地是农民的,房子也是农民的,绿道给农民带来的不是征地拆迁,而是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让绿道串起沿线村庄。增城市建设了桥头、高坡头等旅游驿站和汇康阁、聚龙庄、金瑞峰等农家旅馆,把市民引入乡村,致富当地农民。
“绿道”成了广州市民的“休闲之道”,也成了增城农民的“致富之道”,更是一条“科学发展之道”。
绿道建设的示范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2009年又率先提出在珠三角地区铺开绿道建设,政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转而思考改善日益恶劣的人居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建设可供市民漫步休闲的绿色走廊,并把它延伸到乡村,在乡村又建设起可供动物繁衍、活动的生态型绿地。可以说绿道建成后将集生态保育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绿道建设都是一举多得的好项目,下大力气搞绿道建设也是决策层发展思路转变的信号。
“绿道联通建设宜居城乡,《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说。
19世纪末的伦敦,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十分糟糕。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形容:“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
伦敦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先生提出了“城市——乡村”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根据霍华德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伦敦大规模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路。
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同样存在着雾都、肮脏、污水横流。城市不应该成为人类为自身建设的坟墓。当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时,或者当极端气温频频达到40摄氏度时,正是人们迫切呼唤绿道的时候。广东省的绿道建设也许将是全国建设绿道的星星之火。(张勤 黎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