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文:落实《规划纲要》目标任务
推动珠三角“四年大发展”

5月31日,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评估考核汇报会上,汇报了2011年度我省林业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及推动“四年大发展”工作。我省林业以实际举措和成效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先行区、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的试验区。得到了省第八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张育文指出,围绕《规划纲要》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要求,林业在珠三角地区着力加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培育森林资源,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全面构建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至2011年底,珠三角地区森林覆盖率达49.74%,比上年增加0.24个百分点。珠三角9市森林覆盖率全部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全面完成了监测指标。

张育文说,一年来,我省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根本,以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为目标,对照“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任务和2011年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逐项逐条落实林业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形式多样推动义务植树运动。汪洋书记、朱小丹省长等领导分别在深圳和广州带头参加义务植树。省直和广州市直100名厅(局)长同时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珠三角各地以实际行动纪念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30周年和国际森林年,广泛种植主题林、纪念林,掀起造林绿化高潮。全年珠三角地区有1111.3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947.02万株。

二是谋划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部署,全省全面启动建设23条、1万公里、805万亩生态景观林带。珠三角9市共涉及21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里程2218公里,建设任务210.36万亩,位置重要,任务繁重。去年底,全省首个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在肇庆高要率先启动;今年初,汪洋书记在增城参加义务植树时宣布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三是开展现代林业示范县和现代特色林业园艺示范区创建活动。省林业厅分别印发《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县(市、区)建设方案》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特色林业园艺示范区建设方案》,启动创建活动,促进创新林业发展体制机制。2011年,东莞市、增城市、从化市、惠城区、四会市经考核,被授予现代林业示范县(市、区);各地创建现代特色林业园艺示范区热情高涨,首批5个单位已通过验收。

四是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珠三角九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总体部署,经过2011年的全面攻坚克难,已完成集体林地外业勘界3552.3万亩(占99.4%),发放林地所有权林权证面积3463.8万亩(占96.9%),发放林地使用权林权证面积3385.9万亩(占94.7%),对2584.9万亩集体林地发放省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均顺利通过省的考核验收,如期完成林改各项任务。

五是深入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珠三角各市、县把创建林业生态县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又有佛山、肇庆市以及广州天河区、南沙区、番禺区、黄埔区,深圳宝安区,江门蓬江区等6个区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称号。

六是大力推进森林碳汇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省林业厅积极参与低碳示范省建设,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制订《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造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优先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造林项目,完成专项造林8万亩。创新思路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森林碳汇建设,促成长隆集团捐赠1000万元,设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广东专项;深圳宝安区成立了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宝安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超亿元。

七是稳步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已编制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进城围城规划(2012-2020)》,并通过专家评审。珠三角9市将立足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加快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和湿地,构建功能齐全、水平较高的森林生态系统。目前,除广州已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外,珠海、佛山、惠州也开始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八是深入开展“万村绿大行动”。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提高创建质量,推进村庄绿化美化生态化,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2011年珠三角地区新建成620个“林业生态文明村”。

九是严格保护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省林业厅认真依法履行森林资源保护职责,代表省政府完成上年度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全省通报相关情况。严格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保护珠三角林地资源;严禁各地超限额采伐木材,把珠三角地区采伐总数控制在总限额的六成以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深圳大运会安保工作,开展了“绿粤行动”、“粤安11”、“亮剑行动”、“候鸟保护行动”等专项行动,维护林区稳定和资源安全。

十是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珠三角全年共发生山火45宗,受害森林面积6480亩,受害率为0.651‰,无人员伤亡,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安全线以下。组织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和松材线虫病联检联防工作,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

十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2011年3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并作出了《关于批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的决议》,圆满完成省人大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珠三角有6个自然保护区通过竞争性分配安排夺得专项建设资金480万元。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点,初步建立了数字化监测管护平台。珠三角地区着力在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落实,在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自然保护区的突出贡献。

十二是推进森林公园建设。省林业厅编制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中山、东莞、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门等市也先后编制了本市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广东省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20)》,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223处,总规划面积568.8万亩。2011年各类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5213多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2.59亿元,依托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旅游业为我省现代林业发展和旅游业升级转型注入了新劲动力,成为兴林富民的重要途径。

十三是推进湿地公园建设。配合深圳大运会的召开,省林业厅加强湿地野生水鸟疫源疫病的公共安全监测防控工作,启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应急值守、日常监测、巡查等制度,严防严控疫源疫病对大运会的影响。开始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选取6个重点湿地(其中珠三角1个)并争取省专项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效益补偿工作。《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规划(2011—2016)》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建设总面积达5.43万亩,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

十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2011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3328亿元,珠三角9市贡献了其中79%以上(2631亿元)的产值,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新亮点。在珠三角传统木竹加工企业中推广木质废料和木粉尘回收利用节能技术,回收率达90%。改造木材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木材加工生产节能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年平均节约木材69.13万立方米;木材三剩物(废旧木材、家具、木料)的回收利用得到推广,年消耗70多万立方米三剩物。

十五是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全省统一部署,分别在珠海市开展了植树爱鸟嘉年华活动、在广州市举办了第三十届“鸟节”、“爱鸟周”和第二十一届“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大型现场宣传活动。广州、深圳两市的660个社区开展“迎大运,保护野生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为主题社区宣传活动。印发《聚焦飞羽 情系自然--广东野生鸟类拍摄全民总动员获奖作品》画册,向群众发放国家重点、省重点、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和54种物种图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动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张育文指出,我省林业始终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强化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强化现代林业发展的政策性、制度性保障,为实施《规划纲要》促进“四年大发展”和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省林业厅突出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始终围绕《规划纲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规划》基础上,重视对各专项行动的科学规划,不断厘清思路、创新发展。2011年,我厅组织编制的与珠三角有关的规划有:依据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编制完成《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以创新举措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编制《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推动珠三角增加森林碳汇,实现林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规划》,推动9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森林公园建设目标任务;编制《广东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特殊作用;编制《广东省红树林湿地保护实施规划》,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开展了红树林保护工程项目。通过编制一系列的规划、方案,我厅进一步确立了珠三角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创新了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思路。

二是配合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配套完善。珠三角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基本建成所承担的1038.4公里省立绿道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配套完善省立绿道各项设施,做好优质绿化苗木调剂调运和保绿护绿工作,加强绿道周边山地绿化和沿线树种配置、生态保育工作,着力提升绿道绿化档次,突出其生态内涵。配合建设城市、社区绿道,完善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2011年珠三角地区各市林业部门完成城市绿道858.7公里,完成社区绿道421.7公里。

三是支持重大建设项目依法使用林地。省林业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支持珠三角区域重点项目使用林地的报批工作。加强与发改、国土、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对涉及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检查考核,建立一系列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巡查报告、信息互通共享及执法联动等机制。2011年共审核审批珠三角9市征占用林地项目426宗,批准使用林地面积4.66万亩,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配合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粤港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组织对广州南沙湿地进行生态评估,编制乡土树种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合作加强对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的管理,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统筹协调深圳市与周边城市的绿道网走向和建设标准,推进环珠江口跨境区域绿道与香港的衔接,逐步形成粤港绿道一体化。

五是支持肇庆市抓好珍贵树种基地和油茶基地建设。按照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的要求,指导配合肇庆市林业局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珍贵树种、油茶的指导意见》,提出2011年新种植珍贵树种1.8万亩、油茶1万亩。目前,肇庆市实际完成珍贵树种基地2万亩、油茶基地1万亩的建设任务。

张育文说,我省林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始终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沟通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把实施《规划纲要》推动“四年大变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省林业厅党组高度重视实施《规划纲要》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具体工作举措,成立了实施《纲要》领导小组。2011年,省政府与珠三角各市政府签订了《广东省“十二五”期间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2011-2013年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防控责任书》和《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以责任书形式保障“四年大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厅制定了《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1年-2012年工作方案》和《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2年工作计划意见》,确立了年度各项重点工作,明确了保障措施,并始终严格执行。

二是坚持精心组织、协调联动。省林业厅积极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省市共进、以市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省、市之间的配合协调,高效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实施。2011年7月,我厅召开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2011-2012 年林业各项重点工作会议。9月15日,又在东莞市召开了有珠三角地区九个市实施《规划纲要》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实施《规划纲要》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来抓,确保林业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策。省林业厅继续把依法行政、服务基层农民的宗旨要求落到实处,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出台优惠政策,抓好基层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林业产权管理体制建设,规范林业产权交易、评估行为,推动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同时,推动省制定出台了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标准、义务植树折算暂行标准,让群众更方便、更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坚持依法治林,加快林业法规、规章立法步伐,2011年9月,省政府颁布施行《广东省木材经营加工运输管理办法》,规范木材经营加工运输工作。至此,全省共有18部地方性林业法规规章,推动珠三角地区林业工作进一步向法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是坚持深入基层、强化督导。省林业厅印发《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制度》,建立督导联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厅领导各联系珠三角地区一个市,负责对该市林业部门落实《规划纲要》的工作进行检查落实;建立了检查考评机制,每年组织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等进行检查并予以通报;建立领导干部重点工作督导机制,派出处级以上干部对各地进行督查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注重加强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全过程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张育文强调,自2008年以来,我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完成各项林业工作任务,推动“四年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围绕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确立珠三角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新格局。近年来我省林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明确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努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大林业。以三大重点生态工程为龙头,引领新一轮绿化广东行动,目前已被确立为珠三角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新格局。2008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有4524.1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植树1.21亿株,完成造林作业面积34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74%,与2008年相比,增加0.7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7%。2010年,通过合理调整生态公益林布局,使珠三角地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达到1336.8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6.54%,同比调整面积27.65万亩,新增面积4.53万亩,生态区位和安全防护功能得到整体优化。与此同时,通过扎实推进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扎实构建沿海、沿江重要绿化带,共同促进我省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形成。

二是着力推进生态园林绿化体系建设,区域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化取得新进展。省林业厅和珠三角各市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对珠三角提出的“绿化、美化、生态化”要求,在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中锐意创新工作载体,推动区域城乡绿化体系建设。各市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林业生态县(市),为载体,大力营造环城林带和城市森林景观,打造宜居城乡和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加快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深圳、东莞市被全国绿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增城市被全国绿委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各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平方米。深入推进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珠三角地区已有5个地级市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市”、35个县(市、区)被授予 “林业生态县”。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万村绿大行动”,2009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建成2168个林业生态文明村,推动村庄绿化和四旁植树,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全面完成集体林改,林业产权制度彰显新活力。珠三角林改自2009年全面铺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林业主管部门有力推动,始终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扎实有序地开展。珠三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改革目标,为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林改后,林农对山林保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觉参与森林防火、山林管护,使得珠三角地区山更美、水更清、景更靓。

四是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产业低碳发展新模式。推动“四年大发展”以来,珠三角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培育珍贵树木产业、速生丰产林等长、中、短期商品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佛山、深圳、中山、东莞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构建林业产业低碳发展新模式,成为全国家具制造基地,家具出口达100亿美元;肇庆市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170万亩,珍贵树种基地达到12万亩、油茶基地3.8万亩;顺德陈村成为全国花卉生产和贸易集散地。珠三角森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进一步增强,年接待游客达5213多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2.59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58.6%和88.5%。珠三角各地依据本地资源,突出自然风貌,围绕2372公里区域绿道、858.7公里城市绿道和421.7公里社区绿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主题不同、特色鲜明的休闲走廊,成为绿化美化线、旅游风景线和群众致富线。珠三角林业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各市以科学发展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林业,建设现代林业强省为契机,加快林业管理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发挥林业的新作用。

五是落实森林资源“双增”目标,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取得新成效。根据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到2015年,要比2009年新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1.32亿立方米。同时,我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也被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根据任务分解,全省各地承担的“双增”任务很重,珠三角作为全省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要实现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为此,我厅与珠三角林业部门严格做好以林政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并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领导责任制,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减少林木采伐消耗量,每年珠三角地区森林采伐量严格限制在总限额的六成以下。林业法规、规章逐步完善,推动珠三角地区林业发展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组织对华南虎、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人工培育工作,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确保了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当地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森林受害率常年保持在较低水平,无人员伤亡,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有效保障了珠三角森林生态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珠三角森林公安机关以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为契机,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六是立足弘扬生态文明意识,“一区两园”建设彰显新理念。珠三角地区立足于传播生态文化,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建成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65个,面积340.65万亩;建成森林公园225处,面积547万亩;建立各类湿地公园2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1处,总面积1.59万亩。通过依托“一区两园”,珠三角各市普遍建立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弘扬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各市每年坚持在“鸟节”、“世界湿地日”和“野生动物宣传月”期间开展宣传活动,社会公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以广州绿色亚运、深圳绿色大运建设为代表,各地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和彰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

七是致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各地投资发展林业成为新时尚。珠三角地区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契机,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亮点纷呈。广州市投资130亿元,完成了“青山绿地”一期二期工程和迎亚运绿化美化工程;深圳市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生态风景林”和迎大运绿化工程,努力提升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水平;佛山市投入30多亿元,开展“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和“四季花城”活动,连续3年新年后上班第一天组织机关干部种树,建主题林500多个;东莞市投资26亿元,建成六大森林公园和3000亩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工程;中山市3年内将投入20亿元用于造林绿化,大力开展绿化中山大地工程,打造“碧水蓝天绿地花鸟城”;肇庆市把生态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强力推动实施。与此同时,各地注重发动民营企业家、乡贤和社会公众捐资营造碳汇林,使捐资造林、共建贡献幸福生活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八是全面理顺林业体制机制,林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有新提升。我厅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林业基层基础建设,基本完成珠三角地区基层林业体制改革,完善了林业产权管理,增强了服务大局的能力。经过改革,珠三角地区设置了342个林业工作站和40个木材检查站,四会等21个县(市、区)设置了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广州、东莞、肇庆3个地级以上市和龙门等25个县(市、区)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德庆等23个县(市、区)成立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业服务农民、服务大局的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严格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支持珠三角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需求,推动“四年大发展”以来共审核审批珠三角地区征占用林地项目2127宗,批准使用林地面积27万亩,确保了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张育文强调,今年是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第四年,是推动“四年大发展”出成果的关键之年,我省林业将深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在珠三角地区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10项工作。

一是确保完成森林覆盖率指标任务。按照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四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确保珠三角区域森林覆盖率年底达到49.8%,力争上半年森林覆盖率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力争珠三角9市全部完成指标任务。

二是强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绿化为重、美化辅之,生态为重、景观辅之,内容为重、形式辅之的原则,推动各地落实资金、解决用地,加快推进广深、广惠深汕、京珠、广湛、二广、广梧、广清、惠河、粤赣等高速公路和武广高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2012年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里程800公里以上,除中山、珠海市外,每个地级以上市建设100-200公里的示范段,力争早成带早见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全力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从今年开始到“十二五”期末,用4年时间,对珠三角地区现有的10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残次林和纯松林进行提升改造,对92万亩质量较差的林分进行封山育林,增加森林碳汇,实现林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

四是积极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立足于促进珠三角“四年大变化”,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以城市增绿、建设森林城市为抓手,扎实推进以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和湿地为主要构成的珠三角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有效增加环境容量。

五是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研究制定有关林业碳汇计量方法、监测和核证等办法,颁布森林碳汇核证的省级标准,研究制定森林碳汇项目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加快制定森林碳汇抵减的政策意见,争取年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森林碳汇抵减工业排放的有关意见。加快交易平台建设,结合省政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争取省发改委选择2-3家企业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探索有效运行机制,为全面推进碳汇交易积累经验。

六是继续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县和现代特色林业园艺示范区建设。认真推动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县(市、区)建设方案》,今年组织验收3-5个县(区)。落实《珠江三角洲现代特色林业园艺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评定示范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把现代特色林业园艺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特色产业。

七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管理。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早日建成从化五指石和恩平河排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2万亩。做好台山上川岛、恩平七星坑、封开黑石顶、珠海万山群岛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工作。加强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粤港两地湿地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湿地的重点保护,确保珠江口区域湿地生态安全。

八是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广东省森林公园质量(星级)评定标准》和《广东省森林公园质量(星级)评定管理办法》,使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工作尽快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完善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扩大生态旅游消费。

九是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控制消耗量,加强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加快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的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加强森林防火“一体化”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林区环境。

十是引导林业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适度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培育珍贵树木产业、速生丰产林等长、中、短期商品林,加快发展花卉苗木、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林地产出率。适应林改后的形势需要,引导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开发禽畜养殖和发展林药、菌、果、蔬等林下经济。鼓励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产品竞争力,加速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