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复绿 真的很差钱

红树林复绿
全国最大的天然红树林所在地,湛江廉江高桥红树林。(省林业厅供图)
近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林广璇工程师(右)给本报记者讲解红树林。记者苏婉波

  近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林广璇工程师(右)给本报记者讲解红树林。记者苏婉波 摄


 

广东还要种植2万公顷红树林才能恢复最高峰时面积 至少需要投入9亿元

全省红树林湿地现有约2万公顷 要恢复至最高峰时的4万多公顷,还要种植约2万公顷。目前种植红树林每亩成本3000~4000元,保守计算,即以每亩3000元算,需要资金9亿元。

每亩建设资金标准是800元,这是国家投资的专项资金,不足的部分由地方配套,但是除了珠三角少数富裕地区,几乎没有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配套资金,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文/记者苏婉波、刘幸

“本报走进红树林”(之二)

日前,本报报道了《红树林,天下几人识得君》(3月26日A12版),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更引起红树林保护者的共鸣。一位长期在基层林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由于资金缺乏,占全省八成红树林面积的湛江,至少有5000公顷可供红树林种植的“良田”仍在那晒太阳,而大家之所以缺乏对红树林的了解,是因为缺少公众教育,这个原因最终也是因为缺乏科普教育资金导致。红树林,到底差了多少钱?

要恢复最高峰面积

至少需要投入9亿元

记者了解到,广东红树林面积在上世纪50年代拥有4万多公顷,后来主要是人为的破坏,缩减到原来的1/10,经过10多年的复绿,面积已回升到接近原来的一半,但红树林的保护工作还面临新的挑战。省林业厅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广东红树林要恢复至上世纪最高峰时的面积,需要投入至少9亿元。

该工作人员说,当前红树林以国家沿海防护林工程进行申报,每亩建设资金标准是800元,但是,由于红树林种植过程中,很多苗种下去可能死亡,需要复种,还有其他因素,当下实际成本,在3000~4000元/亩左右。

目前面积较大的红树林都已建立了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范围正在扩大,在过去10多年,我省的红树林几乎增加了一倍。省林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红树林湿地面积由2002年的10471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9957公顷,增长了90.6%。其中,湛江市红树林合计14407公顷,占全省的七八成。

复绿除了缺钱之外

还有四大“拦路虎”

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说,2万公顷的复绿,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地方恐怕难以复绿了。一些地区已永久失去复绿的机会。比如粤东沿海,曾经有大片茂密的红树林,后来大部分被围海造田、围垦养殖所破坏,现仅能在河口堤坝两侧狭窄的低洼地段或堤坝上找到小片的红树林植物。除非政府投入巨额的资金,从经营者手里赎回围垦用地,否则,想要恢复昔日红树林的面积已没有可能了。

失去复绿机会的背后,凸显了红树林建设与保护面临的四大拦路虎。省林业厅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个拦路虎是产权。原来我省除了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等少数地区,多数红树林并没有确权,即没有划定保护区的红线。包括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土地所有权可能并不属于林业部门。产权不清终究不利于红树林的保护。

第二个拦路虎是非法开发红树林。种植红树林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有环境效益,而砍伐红树林从事养殖业,当年就能见到效益,这让不少广东沿海能大规模兴起养殖业。粤东沿海大片茂密的红树林就有很多被围垦养殖占据。

第三个拦路虎是填海工程。省林业厅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后海湾,曾因围海造田造成洋流速度的降低,导致淤积严重,团水虱增加,出现吃红树林根的情况。

第四个拦路虎是污染。人类活动如港口工程、养殖业等带来的污染,威胁着红树林的健康生长。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

我最想做的是把5000公顷可复绿之地都种上红树林

湛江不仅拥有全省最大面积的红树林,八成红树林扎根于此,而且是中国最大面积的天然红树林所在地。此处红树林遭遇的困境极具代表性。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核心区现场,记者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和保护区廉江站的工程师林广旋的一番对话引人深思。许方宏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管理工作,已有20个年头了,对红树林有着很深的感情。

记者: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许方宏:资金缺乏,光办公经费的缺口就有大约200万元。

记者:这200万元是怎么计算?

许方宏:我们办公经费全部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的,按照我们现在的编制,全局编制并满员28人。而我们管理局辖下有68个红树林小区(红树林群落),每个小区配备一个护林员,就将近70人,一些面积大区,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像廉江的高桥保护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红树林,保护面积1200多公顷,现在配备了4个编制,这4人除了管理高桥区,还有廉江其他4个红树林区也归其管理。如果要配齐人员,至少要增加50人,即便按照最低的设备配置,每年也需要200万元的资金。

记者:如果200万元到位,你会怎么使用?

许方宏:我最想做的是把保护区内可以复绿的地方都种上红树林。我们湛江的红树林保护区共有2万公顷,其中红树林覆盖的有9000公顷,余下的11000公顷中,除了要留下一半左右的裸露滩涂提供给鸟类觅食鱼虾外,还有将近5000公顷可以种植红树林。虽然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复绿,仍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这需要上亿元的资金了。

林广旋:我希望能够开展自主的科研项目。红树林的生态价值非常高,同时具备水和空气的净化作用。但由于我们经费不足,无法自主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虽然陆续有国内的院校和我们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比如厦门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建立起自主的科研项目,这样更有持续性、系统性,能够为整个红树林的生态研究,提供永久、持续的科学数据。

记者: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保护红树林?

许方宏: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包括资源保护管理、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目前情况下,只能是低标准、最基本的维护,包括树林看护、基本的监测等,而公众教育方面,除了印发宣传资料之外,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做。

钱从哪里来?

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

在全省红树林保护面临资金紧缺,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从政府单一投入渠道,到通过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成为希望所在,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南沙模式:

政府专项资金+贷款+企业自筹

广州南沙湿地的红树林造林工程之所以取得非常瞩目的成果,有着与其他保护区不一样的先天条件。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川云告诉记者:南沙湿地是由南沙围垦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的,该公司已投入2亿多元进行湿地的建设和管理,还得到世界银行的专项贷款,在红树林种植方面,政府提供了专项资金。从其投入来看,南沙湿地比其他地区的红树林要“财大气粗”。但是,杨川云说,湿地保护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单靠企业的力量,还是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么说吧:如果围垦公司不是大型国企,而是一家私营企业,可能湿地就没有了,红树林也不会有了。

香港模式:

政府投入 + 自然保护基金

无论在管理水平和资金保障上,香港的湿地包括红树林的保护是最为成熟和先进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入以及国际范围内吸纳自然保护基金。

香港湿地公园从投资、规划、设计、建设到管理都完全是由香港政府负责,其中管理和运营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和旅游局负责。这是一个面向广大游客、以湿地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主要担当初级湿地科普教育功能,还有一部分科研项目。其门票价格非常亲民,因为政府提供了补贴。

米埔自然护理区,主要面向专业观众,需要预约参观,并配备完善的护理、科研和科普教育系统,区内设置了25名护理主任,负责湿地护理和为观众做专业讲解,即所有进入护理区的观众,都由护理主任引领,既规范观众的参观行为,也提供到位的科普服务。该护理区的资金来源以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为主,还有一些国际上的环保组织以及个人提供的专项基金,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在业务上提供支持,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