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森林城市 惠一方百姓

梅州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助推打造客家“长寿之都”、湾区“最美后花园”

  夏日的梅州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缝洒下来,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耳边,清脆的鸟鸣声传来,让人顿觉无限惬意。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梅州成为广东最绿的地级市之一,四处绿意涌动,生机盎然。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乡间,绿色不但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视野,更融入梅州发展的血脉。

  自2015年启动“创森”以来,梅州紧扣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建设“三宜”城市,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立足于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省发展大局,狠抓“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持续提升城市森林绿化水平,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深化广大市民对国家森林城市重要意义的认识,凝聚全市力量参与“创森”工作,全力冲刺打好“创森”攻坚战。

  4年时间,梅州的宜居品质不断提升,绿色生态福利满满,这些都是梅州“创森”给市民带来的获得感。

  扛起生态担当 助推梅州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

已编辑图片

  蜿蜒的石窟河缓缓流淌,两岸的公园、广场、驿站星罗棋布,行人不禁放慢脚步流连于山水绿植之间,恍惚间让人分不太清这是森林还是城市。

  “树木长得茂盛,既可乘凉,还能美化环境。”谈起这几年的环境变化,居住在蕉岭县石窟河旁的村民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梅州市民享受绿色福利的缩影。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梅州定位为生态发展区,要求梅州以保护和修复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梅州提出要建设“三宜”城市,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

  目标明确,如何可为?作为广东东北部的森林大市,梅州人长寿离不开梅州优质的空气、水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关键的助推器。

  梅州3/4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是广东最绿的地级市之一。2015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梅州利用疏林地增补造林,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山区之城逐渐向森林之城转变,让梅州的绿更有质感、更有价值,更大限度惠及百姓。

  不仅在道路两侧,梅州的城市公园、居民小区、乡村农舍、河道岸边,最博人眼球的还是绿色,置身其中便能真切感受到“创森”工作带来的“绿色蝶变”。

  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时至今日,梅州8县(市、区)已有森林公园177个,在全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其中包括平远南台山、兴宁神光山、蕉岭镇山及大埔阴那山等4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6座省级森林公园。目前,这些公园已全部免费向居民及游客开放,成为体验生态梅州的优先选项。

  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等形式,目前梅州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9%,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乡村绿化也同步推进,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示范村260个,全市村庄绿化率达75.62%。城乡实现皆绿皆美。

  今年,大埔获评世界第八个“世界长寿乡”。大埔县长寿办表示,森林覆盖率、城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气候属性、空气质量等宜居的基本环境因素是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衡量区域长寿的必要指标。“优质的生态是宜居的根基、孕育长寿的基因,创森为大埔创建世界长寿乡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大埔县长寿办相关负责人认为。

  纵观全市,依托“创森”工作,梅州绿色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森林覆盖率以及空气、水质达标率均稳居全省前列。不少专家普遍认为,这是高龄长寿的关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梅州百岁老人均在400人以上,长寿乡名副其实。2017年,梅州市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8.2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为13.77%。目前,全市现拥有两个世界长寿乡、两个中国长寿之乡。

  被绿色包围的梅州人,休闲娱乐进公园,康养旅游有乐园,宜居宜业在家园。通过“创森”行动,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未来可期。

  共享绿色成果 建设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

已编辑图片

  时值盛夏,走进梅州的田间地头,蜜柚、金针菜、火龙果等时令蔬果琳琅满目,长势喜人,广大农户喜迎丰收季节。

  梅州是长寿之都,好生态孕育好产品。以生态为基,梅州不断丰富“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建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

  今年是梅州“创森”的冲刺之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今年要率先在粤东西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更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生态高地,为湾区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供给与大湾区市场的需求无缝驳接,打造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分中心建设启动,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陆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正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的梅州农产品,与湾区群众共享生态发展区的绿色成果。

  当前,蔬果、肉鸡、生猪、水产、茶叶、金柚等大大小小的基地、养殖场在梅州百花齐放。截至目前,梅州已建立省级“菜篮子”基地52个,约占全省总量1/10。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10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54个。

  同时,梅州在推进“创森”工作中,谋划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不断厚植绿色优势,共建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新兴产业。今年4月,广东省林业局公布了首批10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名单,其中梅州南寿峰森林康养基地、瑞山森林康养基地榜上有名。

  南药产业是梅州的传统产业,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梅州南药品种数量及品质提供了保障。位于梅县区松口镇的南寿峰养生谷便是依托南药产业而打造成为南寿峰森林康养基地。

  在南寿峰养生谷的万米南药科普长廊,目之所及皆为药材。该企业董事长张京维称,南寿峰在原有南药种植、南药加工批发的产业基础上,挖掘南药文化和客家文化,发展休闲健康养生产业。结合梅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康养产业的强劲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基地、采摘加工、销售、体验、科普、养生于一体的森林健康产业集团。

  而在位于世界长寿乡大埔县洲瑞镇的瑞山森林康养基地,将以生态度假、休闲康养为核心,红色旅游、农业旅游为补充,打响瑞山的山水牌,打造“世界客都”的公园式养生度假产品。

  据悉,瑞山森林康养基地地处梅州的富硒土壤带,植被丰富,景区森林覆盖率超80%,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监测显示,瑞山森林康养基地几乎每天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都在2.7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此外,瑞山森林康养基地内不仅有原始山林,还有很多溪谷、甚至是瀑布,并已勘测出温泉、富硒水等稀缺性自然资源。

  转变发展理念 共建绿色家园与共享生态福利成共识

微信图片_20190529162338.jpg

  梅州四季常青,碧水蓝天白云一直是不少梅州人微信朋友圈的“集赞神器”。

  其中绿树如荫的客天下俨然成为梅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然而,曾几何时,那是连本地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时间推回到十几年前,那里曾是废弃采石场,由于长期开采,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在外,一些养猪场、红砖厂也散布在周边,污染十分严重。

  后来,为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梅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把废弃石场纳入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废弃矿山进行开发式治理利用,才换来了如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森”4年,展现的是梅州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基础夯实的亮眼成绩单。如果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一种重要美好生活需要,共建绿色家园与共享生态福利逐渐成为梅州共识。

  近期,梅州市政府召开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对8县(市、区)水环境质量进行排名,其中大埔县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大埔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这两年来,已经有近10家有意向来大埔投资的重污染企业和项目被我们拒之门外。”大埔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埔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持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观念,近年来,梅州在发展中不断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之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如位于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的长寿村——高思村,养蜂是当地许多村民的共同话题,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蜜蜂对生态环境特别敏感,生态好才能养蜂。如果生态不好,蜜蜂没有花源好采,也养不起来。”当地蜂农说道。

  生态优良、群山环绕的高思村给予养蜂人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村民只要不砍树,在茂密的山林下生活的蜜蜂就能为他们产出优质的蜂蜜。这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绿色生态产业,如今吸引了高思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其中。

  随着“创森”逐渐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在梅州市民心目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