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林权证见证云浮绿色发展之路

  “路不平,灯不明,九曲十三弯,石头黄土堆满山。”和“云浮云浮,若要调走永不回头。”上世纪80年代云浮人的两句顺口溜,将“贫穷”、“多山”与云浮紧紧勾连。云浮国土面积1167.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791.6万亩(包括省属林场),约占其七分,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是典型的山区市。

  2009年开始,云浮市启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2年起集体林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目前基本完成登记发证工作,共发放林权证103782本。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林地权属赋予了集体,均股、均利赋予人民,人们切身体会到了山林带来的“甜头”,这山山水水从“穷山恶水”摇身一变成了“绿水青山”,那两顺口溜也再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穷山恶水”变“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67.05%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用18枚“红手印”书写了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奇迹,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帷幕。中国从此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分田到户了,经营山林、发家致富的“分林到户”成了亿万农民解决温饱后新的渴求,于是,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上了日程。

  1981年到1986年,第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全面铺开,经过国家统一制定的“稳定山林权、划分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责任山、自留山分山到户,云浮农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山林,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分山到户”的狂欢慢慢冷却下来,枯守山林已经无法满足林农的现实需求,在2003年国家放开木材市场的历史大背景下,木材贩卖似乎成为了云浮林农“靠山吃山”的唯一出路。

  “林农作零售木材的利润非常微薄,只能‘薄利多销’,由此也就催生了一批‘竭泽而渔’的乱砍滥伐者。”有着35年工作经验的老林业人江少佳说,从1958年到1988年林业史上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滥伐事件,造林不讲科学,植树不成林,导致森林蓄积量显著下降,荒山化情况愈发严重,林农们发现贩卖木材这条路子是走不通也走不长久的,为林业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了当时政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重心。

  2000年至今,国家以政策、法律的形式通过发放《林权证》将林农的权益重新确定了下来,其中“稳定林权、均山到户、一步到位、按期采伐”成为了改革的主调,然而,广东省人多山少的事实让“均分”成为了难题,“按照广东的人口和山林的比例,均分的话每户大约只能分到三亩林地,面积太小会使后续林业经济的发展受阻,于是广东省在实践中探索出‘广东版’林改模式。” 江少佳说。所谓“广东版”林改模式就是指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群众意愿,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均股均利的方式落实产权权属,山林由村集体统一依法经营,所得收益的70%按股平均分配给村民。

  采取这种林改方式,其核心是产权、经营权、收益权明晰,林地林木产权、收益权归群众,经营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村民个人不再承担“盈亏”的重担,乱砍滥伐、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开始减少。林改盘活了死林,促进了造林育林护林,实现了增绿增质。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05%,集体林地面积734万亩,已确权面积723.8万亩,确权率达98.53%,为云浮市集体林良性发展机制的形成,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逐渐建立,农村林业收入显著增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下经济总产值达30.96亿元

  “我承包经营的375亩林地终于拿到证了,以后不管自己生产经营,还是出租,都有了法律保护依据。”罗定市围底镇村民陈党生拿着刚领到的林权证兴奋地说道。该林权证上清晰明了地登记着林地所有权权利人、林地使用权权利人、森林或林木所有权权利人、森林或林木使用权权利人、林地及其地上林木坐落、小地名、所在林班和小班、林地面积、主要树种、林木株数、林种、林地使用期、林地使用终止日期、林地四至等,证内还设有变更登记和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

  “林改确权最大的好处就是打消林农的顾虑,减少了林权纠纷,激发林农的创业热情,激活了百万亩林地,让全市248多万农民直接受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江少佳表示,确权后,在林农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云浮市积极推进林木流转管理工作,在全市设立6个林权交易机构,62个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到“有机构、有队伍、有方案、有成效”,重新审核完善的林权证本数2822本、重新审核完善林地林木确权发证宗数2822宗、涉及林地面积29.8万亩;已核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123本、涉及林地面积3.73万亩;流转林地面积118.96万亩,其中:自留山3.35万亩、承包责任山13.78万亩、集体统一经营96.43万亩,流转金额91579万元;林权抵押贷款104064.1万元, 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112269.5万元,政策性森林保险涉及林地面积133.57万亩。

  林权流转市场的火热,促进了林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拓宽了云浮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新门路。近年来,该市利用丰富的林地、林木资源,充分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集中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生态景观利用等“四大产业”,稳步带动农民靠山、靠林致富。

  “各县(市、区)林下经济各有特色,亮点纷呈。”江少佳介绍道,云浮市有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其经营总面积达23188.193亩,专职从业人员约380人,去年的经济总产值达7207.7万元;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获‘广东省林下经济扶贫示范县’称号的县(市、区)4个,经营面积为135.39万亩,去年的销售额约为287250万元,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林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涉及林地面积216.4万亩,总产值达30.96亿元,参与农户6.24万户,涉及林业合作组织144个,农民来自林下经济的人均收入达1.27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4.4多万人。

  一张林权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林业史上的沧桑巨变和人间奇迹,也见证了地处粤西北的小城——云浮,从“粗放管理”走向“集约化经营”,从“大锅饭”走向“分山到户”,从“烧山贩木”走向“生态保护”,从“穷山恶水”走向“绿水青山”。云浮,从来没有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前进,它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坚定了“两山”理念,坚定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共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携手同行,争创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大湾区”后花园。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