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沙青年登上央视,讲诉海底“种珊瑚”的故事

  在海底“种珊瑚”,听起来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可美丽背后却是异常艰辛。“种植珊瑚首先要投放一个重近两吨的基座,再套上礁盘,每个礁盘可以种200株珊瑚。蛙人下水后,把珊瑚苗的盆栽套在礁盘的格瓦上,底部再用螺母拧紧、固定。”杨旭聪是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几年前,他所在的中心正式启动了大梅沙珊瑚种植和保育项目,旨在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加快修护梅沙海域珊瑚生态系统。

  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旭聪

  5月4日,大型青春记录片《青春中国》在CCTV4播出。作为该片的主人公之一,杨旭聪的身影出现在了电视画面中,讲述着自己用行动守护梅沙这片绿水青山的青春故事。

  绝迹珊瑚群重现梅沙海底

  珊瑚对于海洋,就好像是陆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杨旭聪告诉记者,儿时的记忆中,这片海域可以说是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就有珊瑚。“而且那时候鱼是不太怕人的。”然而随着海域开发与建设,大约在1992、1993年的时候,珊瑚就慢慢地减少了。2000年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到珊瑚了,要么白化死掉了、要么完全退化掉了。

  梅沙海底的珊瑚

  “突然间很有失落感,为什么小的时候这么漂亮。长大了之后反而就什么东西都没了”,杨旭聪说。2012年,在一次下海清洁海底垃圾活动中,杨旭聪团队惊喜地发现珊瑚重现梅沙海底,零星的珊瑚再次唤起了他童年“水下花园”的美好回忆。

  “要知道,珊瑚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且自身生长速度缓慢,想要珊瑚连成片,就意味着要长期保持大梅沙海域的水质优良。”如何保护梅沙海底这块“瑰宝”,杨旭聪团队绞尽了脑汁。在盐田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杨旭聪团队启动了珊瑚普查工作。“我们在2.5平方公里海域,发现了43种珊瑚,有较为珍贵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万花筒珊瑚、脑型珊瑚等,其中还有三种为珍稀品种。”

  近年来,以杨旭聪为带头人的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共出动船艇500多艘次、水手1000多人次、潜水员1500多人次,种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区海底垃圾7吨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里。

  人工干预加快修护珊瑚生态系统

  珊瑚普查不是目的,通过普查行动引起社会重视,最终形成官方和民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合力,才是杨旭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期许。

  志愿者潜入海底人工种植珊瑚

  近年来,盐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盐田海域的海水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优良,引来海豚屡屡“造访”。然而,珊瑚的成长周期极为缓慢,优良的水质只是基础条件。于是,杨旭聪团队开始引入人工干预的方法,力求提升梅沙海域片区珊瑚的种植量,加快修护梅沙海域珊瑚生态系统。

  这种设想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7年5月,首届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主题梅沙国际珊瑚节成功举办,来自世界潜水联合会、亚洲潜水联合会的潜水运动员、潜水爱好者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环保志愿者、公益倡导者在梅沙聚集,共同探讨珊瑚保育和海洋环境保护。在那次大型活动中,杨旭聪和志愿者们在大梅沙州仔岛附近种下了近600株珊瑚苗。

  梅沙海域人工种植的珊瑚长势良好

  2019年6月,以“美丽珊瑚 美好湾区”为主题的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在盐田区大梅沙水上运动中心再次成功举办。“爱珊瑚、爱海洋、爱地球”的宣言在梅沙街道、盐田区乃至全深圳广泛传播。

  “梅沙的珊瑚重新出现了,海豚也回归了,说明海洋环境得到了好转。这是激励我们一直在守护海洋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最大动力,”杨旭聪说。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