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皆有灵②丨守岛32年,他们让岛上猕猴数量发展到3000只

  《万物生长皆有灵》系列微纪录片开播了!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及2022年4月25日至5月8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办。此次会议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新目标。

  在大会召开前夕,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万物生长皆有灵》四集微纪录片,记录广东的物种保护进展。摄制组走访了省内4个自然保护区,行程上千公里,追寻野生动植物的足迹,用系列影像呈现广东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与野生动植物的感人故事。

  本期,我们带来珠海担杆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保护猕猴的故事。

  “阿山!食饭了!”

  珠海担杆岛猕猴自然保护区,刘清伟一声呼啸,让原本静谧的丛林有了些许躁动。随着树枝摆动的窸窣声由远及近,一群猕猴在树影间现身。

图片

刘清伟在呼喊猴群开饭

  刘清伟是保护区保育护林队长,与猕猴相处已有32年,岛上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猴王”。

  多年来,刘清伟见证着岛上的人来人往,以及猴群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担杆岛猕猴保护区的猕猴数量已超过3000只,较保护区设立之初增长超过10倍;岛上的生态环境中,有维管束植物438种、野生动物85种。经广东林业部门的不懈努力,这座海上离岛成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世外桃源”,也为高速发展的珠海留下一段“自然记忆”。


  为猕猴摸索“食谱”


  走进离保护区不远的一处空地,数十只猴子正同刘清伟坐在一起,捡食着地上的玉米粒,但当旁人走近猴群,几只雄猴却发出了警告声——只有刘清伟是“自己人”。与猴群“阿山”建立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刘清伟花了32年。

图片

与猴群“阿山”建立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刘清伟花了32年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跟猴子相处。”回想起1990年刚到担杆岛时,刘清伟说。最开始时,猴群对这个“陌生人”并不熟悉,刘清伟一走近,便有猕猴发出警告,甚至直接撕咬,刘清伟的手上至今留着猴王的利齿留下的伤疤。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清伟发现,要跟猴群拉近关系,喂食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然而,光是猕猴爱吃什么,大家就摸索了很久。一开始,护林员们把米饭带进山里,捏成饭团喂给猕猴。猕猴虽然爱吃,但一来米饭容易馊,二来白米精贵,不是长久之计;大家也试着煮红薯喂猴子,但红薯容易发芽,经不住放;后来,护林员们甚至用上了花生和水果,但因为价格昂贵,也只好作罢。

图片

要跟猴群拉近关系,喂食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

  “水果喂了猴子,我们看着都馋啊!”刘清伟感叹道。此时,早晨的巡护工作告一段落,三人回到保护区,就着咸萝卜喝白粥——这是护林员平时自己吃的早餐。

  直到上岛五六年后,刘清伟和同事偶然发现,猕猴捡起了喂鸡的干玉米粒,咬得“卜卜”响,喂食的问题才有了转机。

  干玉米便宜、耐储,猕猴爱吃,成了绝佳的喂养“食粮”。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猴群逐渐认识了装玉米的桶,和拿着桶的刘清伟,一个人、一群猴才逐渐熟络起来。由于得到了充足的保护和喂养,如今担杆岛的猕猴数量已达到3000多只,是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0倍。

图片

由于得到充足的保护和喂养,担杆岛的猕猴数量已达3000多只,是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0倍

  单个猕猴种群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猴群便会分群,慢慢扩散到整个担杆岛,新的猴群“阿海”正是因此而来。现在,“阿山”和“阿海”是护林队长期喂养的两个猴群,刘清伟正在跟“阿海”搞好关系,通过食物引诱,慢慢将它们转移到方便安全地观测喂养的地区。

  毕竟,担杆岛的居民都知道,刘清伟“命大”,在30多年的巡护过程中,他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猕猴种群大量恢复的背后,保护区工作人员作出的努力远不止于喂养。


  “猴功”数次救命

  在刘清伟的回忆里,喂养观测猴群,确实令他遭遇了几次险境,其中最惊险的当属一次坠崖的经历。

  担杆岛气候潮湿,礁石密布,20世纪90年代时,道路尚艰险难行。在一次喂养猴群的过程中,刘清伟曾一脚踏空,跌落30多米的悬崖,幸得树枝阻挡缓冲,加上平时勤加锻炼,在坠至崖底前的一瞬间,刘清伟一个翻身站住,但脚背已被树枝刺穿数处。乘船去往岛上卫生站时,刘清伟伤处血流不止,甲板上一片殷红。

  这次惊险的经历,让刘清伟的脚背上至今还留着伤疤,但竟没有内伤和骨折。刘清伟回忆,抢救时,当时的驻岛医生刘宏伟难掩眼中的惊讶:“你是不是学过‘猴功’?”

刘清伟的脚背上的伤疤

  “算是吧。”刘清伟说,30多年与猴群相处,他的确在猴子身上学会了不少“冷知识”。

  比如,为了保护岛上珍贵的罗汉松资源,刘清伟曾误触一个蜂窝,被虎头蜂蜇刺了数百下,一度中毒,生命垂危。失去意识前,刘清伟想起猕猴被毒刺蜇伤后,会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涂抹患处,便赶紧请同行的同事摘来,绞出汁液,混上白酒,在全身涂抹。

  虎头蜂的毒液可致肾衰、休克,严重中毒可致人死亡。但树汁混白酒似乎起了效果,刘清伟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算是猴子救了我一命。”刘清伟笑着说。

图片

岛上居民亲切地称刘清伟为“猴王”

  除去这些“偏方”,刘清伟还观察到雌猴会使用一种树根治疗脱肛,便采集了样本送往科研机构化验。经过反复试验,专家在样本中提取出了有效物质,对治疗痔疮等疾病有较显著的效果。

  点滴细节,都被刘清伟详细地记录在观察笔记之中。数十年从不间断的记录,让笔记积累成厚厚一叠。“我现在也在教同事做记录。等到我干不动的那天,他们可以拿着笔记继续下去。”刘清伟说。


  留住城市的“自然记忆”


  刘清伟的家乡在韶关,在保护区值班的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老景和老张则分别来自甘肃和四川,一群猕猴,既让几个人天南海北地聚在一起,也让这座离岛和城市有了沟通。

图片

担杆岛丛林茂密

  在记者造访担杆岛的同时,珠海市民简超和正带着一大家人上岛度周末。岛上信号不佳,凌晨零时断电,茂密的丛林滋养了不少蚊虫,艰苦的条件并不适合旅游度假。然而,在简超和看来,这样的环境正是教育下一代的好地方。

  “孩子在岛上学到了很多,近距离观察猕猴,让他们对真正的大自然有了直观的认识。”简超和说,“我是地道的珠海人,对这里的环境、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孩子大了,也要让他们在海岛上体会一下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感觉。”

图片

刘清伟和学生们分享自然保护的点点滴滴

  “要让这段记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刘清伟和简超和抱着同样的愿景。如今,除了物种保护,刘清伟还往返于担杆岛与珠海市区,在自然教育讲堂上和学生们分享自然保护的点点滴滴。

  对于年近花甲的刘清伟来说,在岛上翻山越岭,让他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如此,但他却没有离开的打算。观测笔记还在一天天变厚,刘清伟希望继续与猕猴相伴,直到退休。

图片

虽然年近花甲,刘清伟还是希望继续与猕猴相伴,直到退休

  护林队近40年的坚守,使得担杆岛不仅为猕猴的繁衍创造了乐土,更成为诸多野生动植物的“世外桃源”。目前,岛上的生态环境中,有维管束植物438种、野生动物85种。其中,蟒蛇、罗汉松等珍稀物种资源正得到良好恢复,种群数量正迅速提高。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