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皆有灵③丨白鹇打架、豹猫出没…..来车八岭蹲守野生动物!

  《万物生长皆有灵》系列微纪录片开播了!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及2022年4月25日至5月8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办。此次会议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新目标。

  在大会召开前夕,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万物生长皆有灵》四集微纪录片,记录广东的物种保护进展。摄制组走访了省内4个自然保护区,行程上千公里,追寻野生动植物的足迹,用系列影像呈现广东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与野生动植物的感人故事。

  本期,我们带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等野生动物的故事。


  早晨7时,科研监测人员卢李荣和同事们已经打点好行李,简单吃过早餐,启程踏入车八岭的深山之中。一段巡山路大约需要半天时间,卢李荣希望不要下雨,也期待着与山中的“小伙伴”不期而遇。

图片

  森林里一片静谧,但林中的红外摄像机却记录着热闹的图景:省鸟白鹇正梳理着自己精致的羽毛,各类鸟类林间轻舞,哺乳动物漫步于林间,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这些毫无人类活动干扰的画面,正是研究珍稀动物生活的珍贵素材。

图片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位于韶关始兴,距广州300公里,原名“茶柏岭”,因客家方言谐音而得名。自40年前成立保护区以来,广东林业部门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兴建了完备的自然观测设施和自然教育场所。356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陆续被发现,也让保护区得到了“物种宝库,南岭明珠”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保护监测体系逐步建设成形,230余台红外相机代替了山中猎户的兽夹和套索,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逐渐演变为保护区与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行动。如今,在山中生活的“过山瑶”村民早已定居,他们正分享着千年来与山野共处的丰富资源,与保护区一同守护共同的家园。

图片

  红外相机发现珍贵资料

  徒步渡过清澈的溪水,穿越中亚热带雨林,行至一处不起眼的斜坡,保护区科研监测人员卢李荣突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

  “看!这是一群白鹇留下的痕迹!”卢李荣指着地上一道道浅浅的划痕,高兴地告诉记者。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当卢李荣发现这片痕迹时,一群白鹇早已离去,空荡荡的树林显得格外安静。

  空地外围的树干上,一台红外相机经过层层伪装,正记录着林地里发生的一切。点开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的界面,“四不像”中华鬣羚悠闲地甩着尾巴觅食;豹猫好奇地凑近镜头,留下一张可爱的“自拍照”;久未现身的食蟹獴竟频频“出镜”,记录到的活动区域覆盖车八岭全境……

图片

  “野生动物听觉、嗅觉灵敏,而且多在夜间活动。在我们发现之前,它们早已经远远避开,只有非常偶然的情况,才能在监测中发现珍稀野生动物。”卢李荣解释道,“因此,使用红外相机,可以拍摄到野生动物的自然状态,动物在夜间的生态活动也能被一一记录下来。”

  像这样的红外相机,车八岭布下了超过230台。“基于多年的监测经验,红外相机的布设均按公里网格选择动物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区域,这也让我们记录到了海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束祖飞介绍。

  6年来,保护区拍下了超过68万张野生动物活动的照片、视频,AI自动识别出的物种达76种。目前,保护区已和中科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常态监测。

图片

  “网面点线”立体巡护

  尽管红外相机让工作轻松了不少,但每个季度,护林员还是要沿着巡护路线巡山两次,检查红外相机的运行情况。一些摄像机角度不对,护林员也需要加以调整,以获得最好的拍摄效果。

  “红外摄像机的机位相对固定,一些珍稀的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红外相机不一定能覆盖到。”卢李荣说。因此,人力巡护仍是保护工作的重点。

图片

  卢李荣介绍,在巡护的过程中,山林中出现的珍稀物种时常带给大家惊喜。比如,在一次巡山的过程中,护林员就瞥到树林间飞过一道闪烁的绿影,赶紧上前细看,竟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

  因此,为了更详细地调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车八岭在7545公顷的保护范围内共配备了21名网格化护林员,除生态监测外,护林员每次的巡护工作还需要进行森林防火,管理盗采盗伐等诸多工作。为了加强网格化护林员管理,车八岭保护区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度》《资源巡护管理制度》及《网格化巡护管理规定》等配套规章制度。

图片

  然而,保护区内山高林密,为克服网格单薄的缺点,车八岭保护区另外聘请了5名社区护林员,每个护林员管理自己村社的片区,5片完全覆盖网格化区域,配合28条巡护路线2个保护站、1个管护大队和1个社区护林队,实现多层覆盖、多点交汇、事不敢隐、主动上报,有效防止巡护盲点。

  “网面点线”四种巡护方式叠加,加上230余台自然监测红外相机,使车八岭在近2年来乱捕滥猎、盗伐林木、采挖植物、侵占林地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实现了连续37年无森林火灾,没有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与“土著”共同守护山林

  高山深谷之中,人与自然正以另一种方式分享自然的馈赠。

  据工作人员介绍,直到20世纪中后期,保护区内居住的“过山瑶”还在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在山中生活,狩猎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保护区自然管理科科长陈尚修回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护林员在山中巡查时,时常可以发现猎户的捕兽夹,捕猎野猪等野兽。虽然绝大多数猎户也不想伤害珍稀动物,但猎具不长眼,偶然间也有中华鬣羚等珍稀动物被误捕。

图片

  遇到认识的动物,村民会自行救治或送到保护区救助,但有些物种不凭专业知识无法分辨,对生物多样性资源还是造成了损失。近年来,保护区已不再允许村民设置陷阱捕兽、打猎,对于瑶族村民千年来的生活习惯,保护区也在大力进行宣传引导。此外,保护区还聘用了一批当地居民担任护林员,和当地村民一起摸索出了“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保护区工作人员邱绍聪是车八岭本地人,据他介绍,在当地聘用护林队的做法深受村民欢迎。“比起上山狩猎,巡护工作更加轻松,收入也更高一些。”他说,“更重要的是,车八岭也是他们的家园,村里的猎户对山路无比熟悉。相比外聘护林员,聘用当地村民进行巡护工作,一来更有效率,二来更加放心。”

图片

  得益于广东省、韶关市林业部门,保护区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守护,更多的惊喜正悄然造访这片深山。

  工作人员讲到,前两年,曾有村民因家人急病,连夜骑摩托车下山就医。一盏孤灯沿着山路划开夜色,突然间,浓黑的夜色中传来一声震耳的咆哮。安置好家人后,村民赶紧来到保护区,报告了这一情况。

  是惊雷乍响?是空谷坠石?还是虎啸山间?

  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以及230多台红外相机,正昼夜不停地寻找着答案。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