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林业系统各级组织和广大职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广东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展示了林业人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涌现出不少优秀典型人物。本网将持续推出“粤林风采”专题,介绍林业典型个人和集体相关事迹,展现林业人的绰约风姿风采。
2010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李玉峰来到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现任管理处保护管理科副科长。从大学毕业到如今,李玉峰扎根在河源深山,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保育以及自然生态科普工作,一干就是12年。
这12年间,李玉峰与同事们踏遍紫金县的每一座山,完成了紫金县域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两个兰科植物新种,参与完成的科研监测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子刊《自然·植物》发表,填补全球兰花植物进化研究空白,为河源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潜心基层,十年如一日开展植物调查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白溪水库附近,是我省 “物种基因库”之一,这里生长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 2013年,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叶钦良,林业工程师、保护区工作人员李玉峰、钟智明三人组成了植物调查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保护区内的植物本底调查。彼时,李玉峰还是一名刚出校门不久的林业大学生。 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5755.5公顷,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好几座,他们爬过每一座山,穿过每条溪谷。每天早上,带上干粮以及相机、伸缩采集杆、手钳、帆布袋等常用装备,李玉峰等人便就往山里钻。看到认不出来的植物,就拍照片、采标本、查资料,讨论辨别是什么科、属、种。 “坐在办公室里,什么都发现不了。所以,我们每次外出调查都是七八个小时,饿了就吃干粮。”李玉峰说,“如果不喜欢这份工作,绝对干不了。” ▲白溪科研团队 植物调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植物样本、拍照留档、制作标本、归类保存,都是很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库里设有“白溪专柜”,里面藏有李玉峰和他同事几年来采集和制作的近3000号植物标本。 “从数量说,我们是单位面积输送最多的团队。”李玉峰说,标本库就是植物科学研究的资料库,可以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相当多的便利,极大地促进植物学科的进步。 建成河源首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2019年,由李玉峰所在的保护区团队撰写的县域植物专著——《紫金植物》发布,该书收录了紫金县域内野生维管束植物1708种,隶属于224科、813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包括一级1种、二级10种,仅野生兰科植物就达73种,堪称紫金“植物白皮书”。 李玉峰介绍,为完成书内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走遍了紫金18个乡镇的山山水水,调查了山岭、沟谷、河流、农田等各类生态系统,共采集标本6000余份,拍摄数码照片2.2万余张,基本摸清了紫金县野生植物资源本底。 2020年,紫金野生兰花著作《兰生于野 紫金兰科植物荟萃》发布,该书是紫金县继《紫金植物》后第二部县域植物专著,也由李玉峰和同事们完成。 2020年7月,广东公布一批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成为自2018年广东省全面启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以来,河源市首个“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 ▲植物保育科普园 这背后,离不开李玉峰积极申报、进行科普园功能区划,以及参与完成植物引种工作。据悉,白溪保护区是全省最早提出并实践保育科普植物园理念的自然保护区。 白溪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位于白溪保护区管理处,白溪水库旁。基地有自然展厅、珍稀植物保育科普园、自然教育径以及生态文化广场等;配套搭建有自然教育团队和标准课程体系,目前开发的课程有以保护区明星物种紫纹兜兰为主题的“ ‘兜’很美”,和以植物种子为主题的“跟着种子去旅行”。 ▲自然展厅 揭秘“鬼兰”,县级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前沿 在紫金白溪,有一种兰花不需要叶子、根和阳光,一辈子生长在地底下,如鬼魅一般,只有开花的时候才会伸出地面,被称为“鬼兰”。2018年3月,国际专业学术期刊《Phytotaxa》发表了叶钦良、李玉峰、钟智明科研团队在野外科考时发现的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两个“姐妹”兰科新物种。 ▲广东舌唇兰 ▲紫金舌唇兰 “鬼兰”如何生活,到底有何特殊能力?100多年来,全球的兰花专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办法寻找两个相近的物种进行比较,以弄清楚兰花真菌异养的分子机制。恰好,白溪“姐妹”兰符合样本标准。 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花的研究过程并不容易。“它神出鬼没,给我们取样带来很大难度。”叶钦良说,“姐妹”兰种子是尘埃状,每年生长的地点都在变化,保护区团队只能在往年兰花出现过的附近,一点点慢慢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它的花期只有1个月,要想找到它,不仅要准,还要快。” 于是,每年的4月底至6月初,叶钦良、李玉峰、钟智明3人与时间赛跑,奔波于保护区核心区与办公室之间,监测“姐妹”兰动态,记录破土、生芽、开花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4年下来,步行总公里数达1200公里。 2022年4月,《有叶和无叶舌唇兰基因组揭示真菌异养植物的进化》论文在《自然·植物》正式发表,这是广东基层林业系统科学研究成果首次在《自然·植物》发表,也是河源市首次在该层级权威期刊中发表的研究成果。 该消息随即在全国各大平台被流传报道,全网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河源科研团队、河源良好生态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这次科研成果科研含量高、意义重大: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及《自然·植物》编辑高度评价,填补了全球兰科植物进化研究空白,破解了100多年未解的“鬼兰”进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