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数次活动的视频。这是自2001年在石门台保护区发现黄腹角雉后,去年启动野外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以来的一个重大发现。
视频中,雌雄两只黄腹角雉在不同时间点分别从镜头前走过,羽色鲜彩艳丽,神态悠然自得。
此次红外相机监测中拍摄到黄腹角雉,是石门台保护区自2001年首次发现后,时隔21年再次寻觅到其神秘的行踪,证明了石门台保护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黄腹角雉种群,彰显石门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被列入中国红皮书濒危“R”级和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是南岭山脉区域的明星物种。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亚热带山地树林里,喜欢阴暗和云雾天气,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在广东仅分布于粤北山区一带。
据了解,2021年,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的地域划分成数百个公里网格,每个公里网格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截至2022年7月,石门台保护区管理局共布设365台红外相机,目前共监测到57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和小灵猫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豹猫、斑林狸、白鹇等10种;此外,还监测到“三有”动物数十种。
广东石门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利用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手段,能有效掌握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为保护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向社会、公众生动展示保护区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动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关爱。
白鹇(国家二级)
藏酋猴(国家二级)
豹猫(国家二级)
近年来,广东不断强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2021年,省林业局选取了国家级和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监测样地和样线建设,布设红外相机3600多台,于多地拍摄记录到中华穿山甲、中华鬣羚、豹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全省的物种多样性现状评估与动态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