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行“严格的保护、科学的利用、精细的管理、高效的共享”工作理念,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十年来,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初具规模,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生态系统、重要自然遗产、典型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系统性保护,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全力统筹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公园创建工作。2020年至2022年,广东省连续三年将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列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推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各项工作,力争纳入新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广东先后成立广东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南岭国家公园筹建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制《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明确开展国家公园范围论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制定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等10项主要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南岭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等专项规划和特许经营研究等专题研究,启动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小水电清退试点、南岭自然博物馆改造提升、华南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等工程,会同相关部门就机构设置、小水电清理等问题提出工作措施,推动解决南岭国家公园范围内历史问题和矛盾。2021年10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2022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工作组对创建工作的实地核查和评估,6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申请设立南岭国家公园。自此,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目前,南岭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9.32万公顷,涉及清远和韶关2个市,整合了罗坑鳄蜥和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等14处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初步形成了一个保护类型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全国唯一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 1361 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加强谋划设计,逐步建立制度体系。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为我省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指明方向。经省政府同意,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林业局印发《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全省自然保护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建设途径,细化“十四五”期间全省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展望2035年建设目标,从系统化角度科学构建全省自然保护地,为广东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进行现实考量和长远谋划。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落地,带动自然体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生态种植等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高质量变现,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明确了广东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本底调查、总体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等任务。
开展整合优化,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广东省于2019年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形成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并分批次将成果数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是全国第一批完成预案并上报的省份。整合优化后,全省生态保护格局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管控范围有效拓展,全省陆域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13%以上,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的珠三角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显著增强;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为缓和社区纠纷矛盾奠定了基础;积极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回头看”工作,着力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内历史矛盾冲突,对符合调整规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矛盾冲突等进一步研究,全力保障耕地红线,有效保障了国家和省级等重点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用地;有效推进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相关成果已通过国家审核专班技术审核。
提升监管和科研水平,自然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增强
长期以来,广东将自然保护地作为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实行严格保护,不断提高精准监管和高效执法能力,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广东不断探索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形式,加大资源管护力度。全力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配合保障和落实整改工作,提前谋划并全面做好梳理自查工作。2021年7月,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切实纠正我省小水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内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核查整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发现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并完善销号机制,对重点问题进行督办,全面清理整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印发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方案》,为我省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政策依据。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明察暗访工作,确保各自然保护地工作部署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根据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填写问题台账,强化跟踪督导,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突出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近年来,广东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监测样地和样线,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永久观察点,形成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布设红外线监测设备总数3600多台,拍摄记录到穿山甲、黑熊、藏酋猴、白鹇、黄腹角雉等100多种野生动物。全省保护地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大量的科研监测工作,取得很好效果,为全面建设保护地生物资源数字化监测信息平台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19年以来,省林业局在每年夏至日举办“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荣获2021年中国林学会授予的梁希科普奖活动类第一名,成为新时代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惠民的一张靓丽名片。建立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公共服务平台”小程序,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中心、生态教育径和保护地探秘科普活动面向广大群众预约开放,正式纳入“粤省事”公共服务事项。截至目前,平台已上线91个自然保护地,发布了284个不同类型的科普宣教课程活动,实名认证人数7.2万人,累计预约超过10万人次。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任重而道远。迈入新发展阶段,广东将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民、科学利用,高标准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持续性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监督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