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新记录增加278种!

  近日,河源紫金县再次发现中华穿山甲,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罕见现身南岭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宝级”野生动植物现身广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并揭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获国家林草局批复设立,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多措并举,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省记录分布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共6658种,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与2012年相比,我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新记录增加278种。经过十年探索完善,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系统持续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

  统筹推进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 1361 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力打造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推进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扩繁基地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广东拥有8家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广州长隆、深圳兰科中心等迁地保护机构在野生动植物繁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珍稀濒危的苏铁、兰花、木兰、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等物种的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回归野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摸清资源本底,夯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先后开展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兰科植物野外资源专项调查、穿山甲野外资源调查、鸟类同步调查等工作,取得喜人成果。发现白鹭、大白鹭、苍鹭、环颈鸻、赤颈鸭、绿翅鸭、凤头潜鸭、黑腹滨鹬等鸟类的种群数量增多,超过1000只;野外发现中华穿山甲、白鹤、中华鬣羚等物种活动;在韶关南雄发现百株以上野生丹霞梧桐新分布地,在南岭发现南岭叠鞘兰、南岭头蕊兰、广东兜兰、佛冈拟兰等8个新种和16个新分布物种等。近两年还监测发现有白鹤、勺嘴鹬、紫纹兜兰、丹霞兰等20多个物种在广东有新分布。

  实施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成效明显。重点组织开展华南虎、鳄蜥等重点物种保护工程和丹霞梧桐、水松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曲江罗坑、茂名林洲顶自然保护区鳄蜥野外和人工繁育种群稳步增长,其中曲江罗坑连续多年人工繁育鳄蜥获得成功,三次野外放归150只,人工饲养种群扩大到200只。大力推进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华南虎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14只。


  强化机制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成效全面提高

  加快立法步伐。修订通过《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率先将“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明确写入省级地方性法规。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通知》,规定2019-2023年全省禁猎野生鸟类五年。

  深化“放管服”改革。野生动植物行政许可事项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实行行政许可标准化录入;将野生动植物采集、猎捕、人工繁育、出售、购买、利用等行政许可事项委托到各地级以上市林业局实施。

  强化执法检查。全面建立省、市两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源头保护、中间流通、末端利用等环节监管。相继组织开展“打击走私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专项行动”“飓风1号”、2021“清风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职责,从野外猎捕、人工繁育、运输流通、收购出售和经营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研判,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

  加大宣传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监测防控,生物安全风险管理取得新成绩。推进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平台建设,首批监测点覆盖珠三角重点监测区域,初步构建了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开展广东省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综合工作,推动将野生动物危害预防控制纳入广东省“林长制”以及各级政府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考核内容,探索将野生动物危害补偿纳入林业、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推动《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出台。

  创新宣教模式,开创全民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新局面。广东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列入普法责任清单,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开展全省观鸟手绘地图大赛,发布“保护穿山甲 我们在行动”公益广告,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面向未来,广东将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以及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等工作,持之以恒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展现广东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为担当!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