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个着力” 打造湿地履约样板

  深圳将打造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已被国际湿地教育中心评为中国优秀湿地中心……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频频传来了关于广东湿地保护的好消息,再次彰显出广东有着唱响“湿地之歌”的基础与前景。

  翻开南粤大地的“山水图”,辽阔的海域、多样的气候、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广东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元的湿地类型。据统计,当前广东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湿地植物共有443种,水鸟155种。

  今年是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30周年。作为全国最早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法规的省份之一,广东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已基本形成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和湿地保护体系。为让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广东多措并举,采取“五个着力”,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打造湿地履约样板。

  着力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广东把湿地保护率纳入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把红树林保护修复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并将湿地保护和环境优化、城市景观提升、治水工程、碧道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将湿地工作进一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此外还先后两次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省级和地市层面建立湿地相关制度,促使全省大多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落实“一区一法”和“一园一法”工作,初步形成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

  着力推进湿地保护分级管理。当前广东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省重要湿地13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27处。这是广东湿地的家底,也是我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成果。多年来,广东持续强化重要湿地监测管理,组织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年度监测和评估工作,有效保护了重要湿地区域生态系统。

  着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开展了红树林营造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等工作,同时积极探索红树林与生态养殖耦合共存的保护修复新模式。通过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河流、湖泊、红树林等湿地保护修复新技术模式,重要湿地区域水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

  着力打造湿地可持续利用样板。近年来,广东组织开展了对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建设、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的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红树林在增汇和减排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开展了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机制研究。同时组织开展2022年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及时掌握重要湿地区域生态状况动态变化情况,并依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推进“数字林业技术中心”设立,配合建设湿地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快湿地保护管理信息化进程。

  着力营造湿地保护社会氛围。广东于2014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湿地保护协会,为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搭建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宣传、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有力推进了湿地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共享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举办了715场(次)湿地宣传活动,参加人数达百万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0年来,广东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生态修复、广泛宣传等力度,依托湿地不断满足人民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需求。谈及湿地保护,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有关立法等推动下,广东已有一半以上湿地受到有效保护,如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接下来,广东将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修复相关制度,切实强化湿地用途监督管理,大力开展湿地修复,全力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助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