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主编的《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已正式出版,该书精选了30个全国林草生态实践的典型案例,以图文的形式展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成就。广东省案例《讲好丹霞故事,展示中国智慧—— 广东丹霞山以科学名山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入选。现在一起来欣赏本书中的精彩片段,看看美丽丹霞的故事吧。
▲本文节选自《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 详细内容请见图书
说起丹霞山,人们往往会对它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奇美的风光印象深刻,常常把它看作是一个传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丹霞山是南岭南麓的一个山间盆地,总面积292平方千米,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名。
▲丹霞地貌 刘加青摄
在方圆300平方千米的丹霞山保护区内发育有680多座形状各异的山峰,如石堡、石柱、石墙、石桥。在全球已经发现的10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观最优美,因此,有“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 之名。但丹霞之美,远远不止丹霞地貌。
保护与发展
考验管理者智慧的必答题
对于世代居住在丹霞山的本地人来说,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丹霞山的自然资源,他们传统的生计方式以种植、养殖、捕捞、狩猎、砍伐、采石、采砂为主。
▲丹霞揽胜 刘加青摄
1980年,丹霞山开始开发旅游业,1986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品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游客多了,但对丹霞山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
原来属于村集体的山林田地均需要依法依规严格保护,种下的树不让砍了,猪牛羊不让养了,捕捞狩猎采砂采石全面禁止,村民的生活生产受到了全面的制约。
加之早期规划设定的范围不够精确,缓冲区里存在大量的村庄和果园田地,不让建房、不让砍树、不让野外用火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保护要求与保护地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形成了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何推动保护区的社区居民转型发展支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科研助推科普
近年来,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充分探索多方参与支持保护区科学研究,主动服务、积极外联,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的力量,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
在长达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引入新技术手段、建立多层次科研监测队伍等措施,进一步摸清丹霞山资源家底,为丹霞山的科普教育与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基础素材支撑。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编写了多本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科研和科普教育教材,如《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科学考察》《丹霞山常见野生动物》《丹霞山蝴蝶图鉴》《丹霞山植物图鉴》《奇美天成丹霞山》《图说丹霞山》《中国丹霞》《漫画丹霞》《丹霞山大学地质地貌实习教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教材》等。
科普孕育产业
基于丹霞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体系等途径,加强科研和监测成果转化,研发专业研学产品,丰富丹霞山旅游新业态,为社区居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碧水丹崖
一是打造科普研学线路。依托丹霞山的资源禀赋,丹霞山管委会在开放区域建设了9条特色鲜明、主题各异的科普研学线路,设立1000多块图文并茂的科普解说牌。
二是要培养多维度科普人才。在建立科研监测队伍的期间,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也注重对科普队伍的培养,并通过举办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科普导师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由科普顾问、研学导师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600多人的“三维一体”科普导师队伍。
▲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活动
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普体验产品,打造品牌效应。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按照学科体系划分,以学龄层次和学时为依据研发了200多个科普体验产品,内容涵盖地质地貌、地理、生物多样性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体验学习。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形成了“奇美天成丹霞山——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脚踏丹岩——探秘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林间飞羽”“国宝丹霞”等深受大众喜爱的精品科普课程。
此外,通过积极举办自然观察系列比赛、公益科普体验课程等丰富科普活动,吸引中小学师生走进丹霞山,将优质服务形成口碑效应;通过举办推介会、科普讲座进校园、走访对接等方式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学机构对接,宣传推介丹霞山丰富的研学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丹霞山品牌输出模式雏形已现。
▲学生在丹霞山开展观鸟课程 梁惠芬摄
科普教育,林草实践的新范式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推动的科普教育工程,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2019年以来,丹霞山相继发现12个动植物和菌类新种,截至2022年6月,累计发现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丹霞柿、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刚竹、丹霞瘦脐菇、陈氏珠毛泥甲等25个新物种,大都是丹霞山特有物种,目前还有大批新物种待鉴定发表。
▲丹霞兰 陈再雄摄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黄胸鹀等频繁现身,野外监测显示,有3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常活跃,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丹霞山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新种、新分布记录种不断刷新,显著提升了丹霞山多样性的科学价值,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中生态资源禀赋的珍贵性和重要性更加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