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是国家重点林区、广东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2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127.92万公顷,森林蓄积10487.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4.52%;生长着高等植物268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75种,获得华南生物基因库的美誉。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南岭、丹霞山“双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全域推进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以高质量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
坚决扛起保护责任
坚决扛起筑牢国家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地级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韶关市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会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和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多个方面开展应用性研究、技术认定和科普推广等工作。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特色集镇、入口社区、核心节点、历史研学、红色文化、小水电清退、乡村绿化美化、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9大类113个国家公园建设项目、资金总额33.13亿元。
全面巩固保护成果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广东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聚焦“两江一公园”治理,累计完成投资94.34亿元,实施完成项目329个。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全市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05个,实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原生地全覆盖;11个保护地拟列入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数量是全省重要栖息地的四分之一。重点开展南水湖湿地、孔江湿地、南岭保护区等重要区域的动物监测和动物栖息地、通道修复,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了鸟类栖息地“南水之耳”。
2022年以来,全市自然保护地共发现了9个动植物新物种。占全省新物种发现的64%。加强保护科研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韶关植物园建设,建成南岭园、药用植物园两个专类园,收集、保育各类植物约450种;加大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力度,开展以华南虎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实施一批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迁地保护项目。
着力健全保护机制
加强规划落实,制定《韶关市自然保护地规划》《韶关市湿地保护规划》,规划先行推动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加强部门协作,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河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五长”协作制度,用好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等制度,强化部门间联动协调,协同开展“绿盾行动”“网盾行动”“鸟类保护专项治理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打出依法护林的“组合拳”。
加强灾害防控,严防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灾害,投入1474万元开展“五清”隐患排查整治,清理集中连片纯松林周边可燃物16367亩、清理已建成的生物防火林带、旅游景区道路隔离带1022公里;制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下达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全面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水平和能力。今年,完成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飞机防治面积17.6万亩,超省下达任务11.6万亩,完成进度100%。
全力加强宣传科普
加强特色物种展示,高质量制作纪录片宣传片,策划“南岭物语”“秘境之眼”等一批纪录片、宣传片拍摄,制作“鳄蜥搬家”等专题动画片和科普漫画,以视频、故事长图等形式宣传韶关明星物种,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与华南虎跨界联动,于2022年认养华南虎并捐赠100万元,于2023年CBA新赛季中改名为“广东华南虎队”,社会反响强烈,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广泛发动群众爱绿护绿,创新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我为绿美韶关添新绿”认种认捐活动,全年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出乡贤等开展植树活动240余场、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累计植树30余万株,打造省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个,市县镇三级植树点共105个,营造“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的社会植树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