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这里成为深圳最具代表性城市生态底色

  20余种红树守护海岸、103种大型底栖动物诗意栖居、272种鸟类自由翱翔、 821种维管植物竞相生长、1200多只猕猴自成“王国”……这一串串丰富多元的数字,不仅勾勒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更打造了熠熠生辉、魅力独特的深圳城市生态名片。

图片

  与全球北回归线纬度带多为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不同,大自然给这里保留了弥足珍贵的盎然绿意。1984年,内伶仃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应运而生,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湿地两个区域组成,总面积921.64公顷。

  内伶仃岛,这座面积仅554公顷的小岛,却以超过90%的植被覆盖率,展现了南亚热带季雨林风貌和海岛伊甸园风光。岛上峰青峦秀、林木苍翠,是白桂木、土沉香、中华穿山甲、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繁衍生息的乐园。

  而福田红树林湿地,中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一河相连,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每年,深港湿地迎来近十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停歇、觅食和越冬,成为东亚-西澳大利亚国际候鸟迁飞通道上不可或缺的越冬地和中转站。

图片

  40年光阴流转,见证了深圳人对这片自然保护地的深情守护。1994年,深圳市在建设滨海大道时,毅然将原定规划路线北移200米为保护区让路,并修建了全国首条鸟类保护隔音墙。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包括该保护区在内的全市近半国土划入红线,为城市未来保留了宝贵的绿色发展空间。

  40年里接力守护,一代代林业人用心用情管护自然资源,日常巡护的足迹遍布保护地。科技更迭、智能应用,更是为保护区的管理插上了翅膀。从三维对象可视化、环境感知数据自动化处理,到卫星、红外相机、无人机、高清摄像等天地空一体化智能监测分析,既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又保证了动态掌握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准确识别水鸟数量和种类。而全国首创的智能水闸系统,实现了对候鸟生境的精细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修复措施,包括人工种植红树林、清理外来树种、改造基围鱼塘、营造鸟类栖息滩涂、打通河流入海口生物通道等,有效恢复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鸟类种类数量稳步增加,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约50%。该项目于2019年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十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图片

  2024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历经两年筹备在深圳正式成立。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其揭牌。保护区的管理经验将通过这一平台向全球推广,为各缔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保护区正在筹建的全球首座红树林专题博物馆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也将成为红树林湿地及候鸟学术研究中心、自然教育传播中心、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成果展示中心。

  人类守护湿地,湿地拥抱城市。近年来,保护区先后荣获“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省十佳观鸟胜地”“广东十大最美海岛”等称号。湿地、沼泽、浅水、落霞、海上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与万鸟齐飞、红树婆娑、鱼翔浅底的美好静谧,让人流连忘返,也成为深圳在高质量发展中最具竞争力、最有代表性的城市生态底色。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