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绿肺”!茂名筑牢绿色发展之基

  近日,茂名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守好“浮山岭”这个最稀缺的“城市绿肺”,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文化为魂、守正创新,加强潘茂名文化、冼夫人文化等本土文化活化利用,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唱好文旅戏、打好生态牌,推动周边景点景区和美丽乡村整合提质,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带;加强与浮山岭周边乡镇联动,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产业走廊”,共同建设根子-泗水-分界-霞洞-林头-黄岭“环浮山岭产业带”。

图片

  茂名浮山岭,这座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不仅是茂名市生态屏障的核心,更是承载着千年荔乡文化、现代农业转型与绿色经济崛起的关键载体。近年来,茂名市以“守护绿肺”为基、以“环山产业带”为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新路径。

  坚持生态保护先行,筑牢绿色发展之基。浮山岭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森林覆盖率超55%,主峰云雾缭绕,周边分布着根子贡园等古荔园,是茂名“滨海绿城”战略的重要支撑。然而,生态保护并非“封山禁入”,而是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并重。茂名市通过成立“浮山岭生态旅游开发试验区”,将周边5镇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城市之肺”“生态旅游胜地”等发展定位,既划定生态红线,又推动绿道、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茂名市高州市通过“绿美一张图”统筹绿化目标,沙琅镇以“四横四纵”交通网串联蓝花楹景观带,将碎片化土地转化为“口袋公园”,既提升了生态功能,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这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增值”的模式,为环浮山岭产业带奠定了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图片

  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绿肺”经济价值。浮山岭的“绿”,不仅是生态底色,更是富民资源。茂名市依托“中国荔乡”品牌,将浮山岭山麓的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三产联动”的产业带。一方面,根子镇、分界镇等依托古荔园发展观光农业,建设“最美荔乡绿道”,串联起贡园文化、红色旅游与生态康养;另一方面,引入高端民宿、粤西风情街等业态,推动“农业+旅游+文化”链条延伸。例如,茂名市高州市通过“十万果树进乡村”行动,既美化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信宜云开村以三华李种植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这些成功的案例生动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这种以生态为纽带、以产业为驱动的模式,让浮山岭的“绿”真正转化为百姓口袋里的“金”。

图片

  坚持多方共建共治,凝聚绿色发展合力。守护“城市绿肺”不是靠某个部门或是某些个人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的,需政府、企业、群众协同发力。茂名市通过党建引领、统战聚力、社会参与,构建了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格局。在政府层面,茂名市委统战部牵头成立“浮山岭生态保护专班”,统筹古树名木保护与绿化提升;茂名市高州市发动“有喜事来种树”“年例林”等特色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生态建设结合,形成全民植绿风尚。在社会层面,“百会帮百镇”行动动员118个商协会结对帮扶乡镇,非公企业累计投入超千万元用于绿道建设与村庄绿化。这些都为茂名市的绿色发展筑牢了多方共建共治的根基。

  浮山岭的绿色发展,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茂名市的生动实践。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生态本底,也要通过政策创新释放绿色红利。唯有如此,这座“城市绿肺”才能持续为茂名输送清新空气、文化底蕴与经济活力,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美茂名”的美好愿景。

附件:

相关稿件: